這組蝴蝶杯有一個酒壺八隻酒杯,造型十分古朴
大年初三,2月21日下午,侯馬市老西街上家家戶戶門前都挂著紅燈籠,人們走親訪友串門拜年,過年氣氛濃郁。老西街上的21號院內,更是人來人往,不少人從這裡走出時還帶走了一箱子“寶貝”。原來,曾轟動海內外的古代飲器蝴蝶杯,就在這個院裡重現於世。如今,這個被美譽為“千金之寶”的蝴蝶杯,即將走入市場,不少人聞訊前來一睹蝴蝶杯真容。
周磊住在21號院內,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蝴蝶杯的唯一傳人。這幾年,他辭去工作潛心研習蝴蝶杯的制作,並一直為蝴蝶杯再次受到矚目而努力。雖然是大年初三,記者見到周磊時,也趕上他最忙碌的時候,要接待一些慕名而來的收藏愛好者,還要備好近期的玉石料,准備今年干出些樣子。
斟水滿杯蝴蝶翩然躍起
21日下午,記者來到侯馬市老西街,遠遠就可聽到一戶院內響起砂輪的聲音,循聲走去,果然是蝴蝶杯的工作室。一個三十多平方米的房間內,擺著各種材質制作而成的蝴蝶杯,精致大氣,讓人嘆為觀止。
記者看到,一組蝴蝶杯,有一個酒壺八隻酒杯,造型古朴。一隻腰細腳寬的高腳細瓷杯座上,有隻反口金鐘形的玉色酒盅,杯沿鑲金,外壁二龍戲珠﹔內壁婷婷花朵,被譽為“千金之寶”。
記者拿起一隻看似空無一物的酒杯,試著將水斟滿酒杯,隻見,一隻色彩嬌艷的蝴蝶翩然躍起,扇動著翅膀,猶如活了一般,當水漸漸減少,飛蝶也逐漸隱匿消失。“要說蝴蝶杯,我父親最了解它的故事。”周磊向記者介紹,並引見了他的父親周尚明。“在我國這麼多年的考古發掘中,蝴蝶杯僅在侯馬出土過。”58歲的周尚明自豪地說。
周尚明介紹,蝴蝶杯歷史悠久,宋代就有記載。“當時,蝴蝶杯在民間流傳甚廣,古代男女將它作為美好愛情的象征。因制作工藝奇特,大多為祖傳作坊,蝴蝶杯往往被官吏們當做稀世珍品而收藏。隨著朝代更替,蝴蝶杯越來越為罕見。我們隻能從戲劇中史料中,聽到見到它的名字。”周尚明介紹。
潛心研究寶杯非遺傳承后繼有人
據周尚明回憶,1978年,侯馬市上馬鄉崖口村,一農民在耕種時發現一隻外形漂亮的杯子就帶回家中,一次,他將杯子斟滿水后,發現了這個杯子的秘密。頓時,這個消息不脛而走。隨后,文物部門的人鑒定其正是絕跡的蝴蝶杯,一時間轟動全國。其后,這個杯子陳列於侯馬市展覽館,供群眾參賞。
這個絕跡千年的杯子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之后侯馬成立了陶瓷廠,調集研究人員悉心鑽研蝴蝶杯技藝,但成品合格率隻有2%左右。因投入巨大,收益卻連日常開支都無法維持,該技藝的研究隻能暫時停止。
機緣巧合下,1997年,周尚明開始了對蝴蝶杯制作工藝漫長的探索研究之旅。“為了它們,我幾次身無分文。”周尚明指著玻璃櫥櫃裡擺放的十幾隻精致剔透的蝴蝶杯感慨地說,“在研究制作蝴蝶杯的那些年,我屢遭失敗,深深體會到了蝴蝶杯會失傳的緣由。”周尚明告訴記者,“真的是太難了。”“蝴蝶杯工藝復雜,許多工藝無法實現。為了攻克難關,我走遍了西安、唐山、廣州、武昌、景德鎮等地,終於在2006年將蝴蝶杯研制成功,獲國家專利。后來,我又研究出了康熙時期頗有傳奇色彩的九龍玉杯。”周尚明說到這些的時候,顯得非常興奮。
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值得慶幸的是,看著父親周尚明這些年為民族文化瑰寶努力的過程,兒子周磊也決心辭去工作,潛心傳承這門技藝。
堅持手工制作絕不流俗
“每年春節,就會有不少人慕名來買蝴蝶杯,當禮物饋贈親友,今年我們提前就加大了產量。”周磊告訴記者,從臘月二十以后進入購買高峰,大年初一、初二還賣出3套。
目前,周磊在父親周尚明的幫助下,經過嘗試,共同在蝴蝶杯已有的基礎上又做了許多革新,添加了荷花造型杯,還結合現代技術做成了自動斟酒套杯、熒光蝴蝶杯等。目前,周尚明又研制成功了一套“自動斟酒九龍蝴蝶杯”,隻要杯子放到壺嘴下,酒就會自動流出,斟滿酒杯。
一直以來,“侯馬蝴蝶杯”只是用於展示、收藏和饋贈,從來沒有真正在市場上出現過。“春節之后,我打算開一個門面店,來展示和售賣這些杯子,也為了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下去。”周磊表示,自己會堅持手工精致高檔玉杯的制作路線,絕不流俗。
(來源:山西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