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部遭禁毀小說《剪燈新話》牆內開花牆外香,成為享譽亞洲諸國的文學經典。其實該書的作者瞿佑,一生經歷也相當坎坷,更與南京有不解之緣。
初戀情人逃難到了南京, 另嫁他人
瞿佑(1347—1433),生於杭州,后隨父“宦游姑蘇”,本與南京無緣。但是,有一件刻骨銘心的事情使他跟南京發生了關系。
在蘇州,少年瞿佑與他的表妹楊採採產生了感情。楊採採是元代著名詩人楊載的孫女,楊載的夫人瞿氏是瞿佑的祖姑,兩家本來就是姻親。瞿老太太希望親上加親,“吾孫女誓不適他族,當令事汝,以續二姓之親,永以為好也。”只是瞿父擔心影響孩子學業,“請俟他日”。然而,兩個孩子的心中早已充滿了對愛情的向往,經常在瞿家的秋香亭台上述說心事。
如果一切正常,瞿佑與表妹楊採採會共結連理,但1356年張士誠起兵,一連攻下許多城市。為避戰亂,瞿佑父親帶著全家回到杭州、會稽、四明一帶避亂,瞿佑與表妹因此天各一方。
1366年,朱元璋把蘇州城圍得水泄不通,與張士誠展開決戰。可就在這個時候,20歲的瞿佑為了他的心上人,冒著戰火,混進了蘇州城。可惜此時,秋香亭依舊,採採卻已不見蹤影,原來楊家早已“北徙金陵”。
1367年,瞿母派老佣人前往金陵探訪採採的下落,卻得知採採已經嫁給了在南京賣彩帛的晉商,並且已經生子了。瞿佑悵然絕望,恨其負約。他買了一些點心和化妝品,請仆人到南京來送給表妹,卻不肯給她寫信,這讓表妹特別難受,給瞿佑寫了一封非常感人的信,描述她戰亂當中生不如死的情況,還曾有好幾次想自殺。嫁人后她的生活還可以,但內心非常痛苦,她說,此生無緣,希望再結來生緣。這更令瞿佑“寢食俱廢,不能忘情”。之后他寫的《秋香亭記》,實際上就是關於這段戀情的自傳小說。
那時在瞿佑心目中,南京應當是充滿著暴力和憂傷的。不過,洪武十年(1377)他因明經而被薦為訓導時,卻還是到南京來領命了。這也是31歲的瞿佑第一次來南京。其詞《天仙子·江寧道中》說:“不為資財並祿仕,行李何緣來及此?……料得慈親門獨倚,望斷音書無一紙。” 很明顯,他之所以來南京受命入仕,完全是出於生計考慮。明初,朱元璋實行專制統治,對原張士誠轄區實行重賦重稅政策,元末自由的著述生活難以維系,瞿佑家裡生活很困難。他與南宋宰相富弼的后人富氏結婚后,一度隻能寓居岳家。為了老母親,他也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在“世界第一之大學校”當助教,主講《春秋》
建文繼位之后,著手削藩,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雙方展開拉鋸戰。由於北方陷入戰亂之中,1400年建文帝暫停江北五省布政司所屬學校,並把一些從事基層教學的教師招到南京來。此時,瞿佑正在河南宜陽擔任縣學訓導一職。就這樣,1400年,瞿佑第二次來到南京,次年在國子監做了助教。
早在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改建國學於雞鳴山陽,舊址即在今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1382年5月國子監落成。正統六年(1441)由於明英宗決意都燕,太學一分為二,始改稱南京國子監。那時的明太學堪稱“世界第一之大學校”,但隻設立官師40余人,其中祭酒一人主持政務,下設司業為副職,及丞、主簿、錄事等行政人員,學官則有博士、助教、典學、直講等,“以約束教導之”。
瞿佑在國子監擔任的“迪功佐郎國子助教”為八品官,他在詞《沁園春》中回憶太學教學生涯時說:“記橫經冑監,曾傳魯史”,其中的“冑監”即太學國子監,“魯史”即《春秋》。瞿佑在國子監期間主要負責講授《春秋》,這一時期他利用太學豐富的藏書,如飢似渴地閱讀,並與以太學為中心的南京文人集團唱和頗多。
因“移文”犯忌被送進大牢,成了政治犧牲品
一朝天子一朝臣。1403年,朱棣成為大明永樂皇帝,他起用了一批跟前朝建文帝沒有太大關聯的新人當官,瞿佑被挑選出來了。挑選出來做什麼呢?升為周王府右長史,五品官,相當於諸侯國的丞相。在提拔的時候,朱棣還派了禮部尚書李至剛在端午節“招飲”瞿佑,而且“賜衣並賜扇”,令瞿佑深感皇恩浩蕩。
可萬萬沒想到,到了永樂六年(1408)四月,作為周府長史,瞿佑奉命“進周府王表進京”,可剛到南京,即被錦衣衛關進大牢。而且,在他下獄期間曾遇上皇太子數次大赦機會,可他都未能獲得赦免。
瞿佑究竟犯了什麼大錯,竟使太子也不敢赦免他?從表面上看,那只是一次“公文文體認定”上的錯誤。談遷《國榷》中記載,“永樂三年七月,周府長史移榜郡縣,上喻周王止之。”此時,任周府長史的正是瞿佑。
要知道,機關之間傳遞的公文分幾種,有上行文,是下級報給上級的﹔有下行文,是上級發布給下級的﹔還有平行文,是同一級別的不同機關之間相互傳遞的,相當於現在的“函”。“移榜郡縣”就是把周王諸侯國內的公文發至中央所屬的郡縣。這引起朱棣震怒,他賜書周王朱橚:“夫朝廷事與王府事體不同,長史專理王府事,豈得遍行號令於封外?……仍嚴戒長史行事存大體,毋使人譏議。”在周府看來,“移榜郡縣”是諸侯國與鄰近郡縣交換信息,屬於平行文范疇﹔但在永樂皇帝看來,這就是“遍行號令於封外”,是諸侯國給中央下轄的郡縣下了公文,屬於“以上臨下”的下行文。此時朱棣正致力於削藩,“移榜郡縣”便犯了大忌。
瞿佑晚年在《舟中望紫金山》詩中回顧了任職周府的經歷,感慨“白首歸來隻依舊,山靈不必更移文”。對於“移榜郡縣”可能帶來的后果,瞿佑不可能不知曉,但身為周府長史,他隻能聽命於周王。這個周王即朱棣五弟朱橚,此人素懷謀反之心。朱棣當年賜衣賜扇,其實含有讓瞿佑監管周王之意。然而,被夾在諸侯王和中央之間的瞿佑,在二者面臨沖突和矛盾的時候,就隻能淪為政治犧牲品了。
作為一個“不識大體”的人,后來瞿佑又被流放到保安(今河北懷柔一帶)一帶。在英國公張輔的幫助之下,才被調到北京城做張府幕僚。這些經歷,應該說對他的文學創作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南京武定橋畔的家,是瞿佑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
好在永樂皇帝知道,瞿佑只是一個皇家政治斗爭的犧牲品,所以對瞿佑的家庭還是給以照顧的。在瞿佑入獄后,朱棣特地在南京武定橋畔撥賜了幾間房屋,此后一直到1428年,瞿佑全家10多口人都居住在這裡。
在漫長謫居生活中,南京武定橋畔的家是瞿佑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在瞿佑被流放之時,他的孫子瞿璟曾經前來探望,瞿佑作詞句:“遠自南京至北京,才留三月便登程。……到家親故如相問,為說難忘戀戀情。”很明顯,瞿佑對南京和在南京的家人有著深深的依戀。
瞿佑是個性情中人,在流放期間,兵部尚書趙羾等人看其“窮苦獨居”,“皆勸納妾”,但都被瞿佑婉拒。他懷念武定橋的家,也眷戀武定橋家中的妻子富氏。洪熙元年(1425),他的妻子在南京家中去世,瞿佑在《祭文》中寫到:“花冠秀服,享榮華之日淺﹔荊釵布裙,守困厄之時多。忍死獨居,尚圖一見,敘舊別之舊事,講垂死之余歡。促膝以擁寒爐,齊眉以酌春釀。”
宣德三年(1428),經吏部尚書蹇義奏請,宣德帝恩賜82歲的瞿佑年老還鄉。然而,“二十年前賜屋廬,入門相見問何如?老妻已隔生前面,幼子空留別后屋。”再次回到南京、回到自己的家,妻子富氏和幼子都已經去世,瞿佑在《至武定橋》詩中感嘆道:“強壯離家老大歸,共談前事少相知。”
《剪燈新話》對亞洲文學的巨大影響,近年來逐漸引起海內外學者的關注。2010年,對《剪燈新話》深有研究的法國漢學家陳慶浩教授,來南京找尋瞿佑的足跡。六朝鬆猶在,它那遒勁滄傷的枝干無聲地訴說塵封的往事﹔武定橋猶在,卻再也找尋不到昔日的蹤跡。
(來源: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