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集寧路古城新發現65座墓葬

2015年03月02日11:05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內蒙古集寧路古城新發現65座墓葬

  本報呼和浩特3月1日電(記者高平)近日,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了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集寧路古城考古挖掘新進展。新發現墓葬65座、灰坑兩個、灰溝1條,在65座墓葬中有鮮卑墓6座、元代墓59座,出土了一批陶、瓷、金、銅、鐵、石、骨、貝、木等不同質地的古代遺物。

  2014年6月至11月,為配合呼和浩特至張家口高速鐵路建設,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烏蘭察布博物館、察哈爾右翼前旗文物管理所、內蒙古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及蒙古史學系的研究生聯合對集寧路古城遺址及周邊的墓葬進行了勘探、發掘,勘探面積約12萬平方米,發掘面積2040余平方米。

  集寧路古城考古隊隊長、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永志介紹,本次挖掘並清理元代墓葬59座,多為家族墓地,排列有一定規律。59座墓葬中發現隨葬品的有22座,出土有陶器、瓷器、金器、銅器、鐵器、石料器、骨器、木器、絲織品、錢幣等。

  新發現的6座鮮卑墓葬中,多有殉牲,為牛頭或馬頭,羊頭骨,豬肋骨和羊肋骨。6座墓葬中均有隨葬器物,出土有陶、瓷、金、銅、鐵、石、骨器及貝殼、銅錢等。特別是發現的金器有金飾片和透雕三鹿紋金牌飾。

  陳永志分析認為,本次發掘發現了一批鮮卑墓葬,與元代墓葬共處同一區域,說明集寧路一直是古代草原絲綢之路上的重要貿易通道和中心集鎮。鮮卑墓葬的考古發掘,為進一步研究集寧路古城所在地區的歷史沿革、活動種群以及喪葬習俗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資料。特別是其中一座墓葬內出土了一件白瓷碗,屬於蒙古地區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古代瓷器,為陶瓷考古學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標本。發現的元代墓葬有磚室墓、豎穴土坑墓、瓮棺葬多種,出土瓷器、銅器、裝飾品多件,極大豐富了該時期墓葬研究的實物材料,對深入挖掘集寧路古城的文化內涵、復原集寧路古城的歷史原貌具有重要的價值。

  位於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境內的集寧路古城最早建於金代,后被元朝利用,是當時蒙古草原與河北、山西等地進行商貿交易的市場,最終毀於戰爭。2002年至2005年,考古人員曾對古城進行考古發掘,發現大量金、元時期的瓷器,其數量之大、種類之多、器物之精美,在中國北方草原地區前所未有。在集寧路古城遺址裡,陸續出土了大量碎瓷片,包含了中原七大窯系的瓷器。其中以青花瓷為多。

  陳永志推斷說,從景德鎮到位於漠北草原的集寧路,距離數千公裡,人畜輾轉運輸,一路坎坷,保守估算,路上所用時間至少三五年。這裡發現的各個歷史時期的精美瓷器和相當規模的城鎮輪廓,見証了草原絲綢之路的昔日繁華。

(來源:光明日報)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為民族復興創造良好人口環境(人民時評)
  2. 中共遼寧省委組織部公告
  3. 全國政協委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
  4. 《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
  5. 人民網評:要始終堅持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