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王慧純
春晚播出時,人們都去搶紅包,春晚播出后沒有“這個可以有”式的熱詞,反而是成龍一句陳年廣告詞紅遍網絡,春晚真的是式微了嗎?
今年春晚的電視直播收視率創史上新低,跌破30%,前所未有。不過這個倒是意料之中,事實上,更多的人現在通過網絡收看春晚,幾個網站上羊年春晚的播放量加起來幾個億,群眾關注度總還是有的。
年輕觀眾佔比高達91%
根據央視春晚網絡直播平台愛奇藝的統計,這台晚會創下了“最高同時在線人數超過1400萬的全球單平台網絡直播記錄”,總播放次數超過7000萬次,節目播出期間觀眾共發出超過1億條彈幕(出現於觀看過程中的實時評論),其中30歲以下年輕觀眾佔比高達91%。
但這台晚會的質量卻值得商榷,就連國外的《外交政策》雜志也發表文章,探討《為什麼春晚很爛還有7億人在看?》。現在回想羊年春晚,總體評價隻有兩個字:平淡。大概是准備時間太短,命題作文又太多,大多數節目隻能說是完成基本任務,成色平平,比如說一定要有郭冬臨這樣的傻老公、一定要讓馮鞏說那句“我想死你們了”,蔡明做了三年傲嬌毒舌老太太,你就不能有點別的人物性格嗎?網友懷念趙本山不是沒有緣由的,人家好歹每年能留下幾個栩栩如生的喜劇形象,《相親》的徐老蔫、黃金搭檔“白雲黑土”、還有大忽悠系列……並沒有幾十年如一日的吃老本。
再看新人,最受關注的、說是“30年來諷刺尺度之最”的苗阜、王聲的相聲《這不是我的》,諷刺程度還不如1988年牛群的相聲《巧立名目》呢,那起碼還有句經典的“領導,冒號”可以流傳。
微信搖一搖搶了春晚風頭
這麼說來,今年春晚的黃金時間給了誰?現在想起來也是滿頭霧水。
雖然節目都很弱,但觀眾吐槽卻達到了史上最強——主要也是移動終端太發達,人人拿個手機沒事干閑的。往年大家都是吐槽調侃尋開心,今年卻出現一個比較憤怒的聲音:女權主義者認為,《小棉襖》、《喜樂街》、《投其所好》等小品都充斥著對“剩女”、“女胖子”、“女領導”的嘲諷,歧視現象據說有44處——客觀來說,節目中是有這個取向,但在春晚這兒,可能不叫歧視,而被稱為“傳統價值觀”。女權主義者何必跟春晚較這個勁?這是什麼時候?合家歡誒!不呼吁你們早點結婚生子父母安心全家幸福,難道還鼓勵你不婚嗎?春晚的目標觀眾,就是那些說“30歲不結婚該判刑”的大爺大媽們,看春晚,本來就是個體現傳統價值觀的行為方式,讓老年人過年的時候找回主場,過過嘴癮,也不算很大個事。
如果一定要說今年春晚的話題之作,那就是微信搖一搖這個余興節目吧。雖然現在想起來也很空虛,多數人一分錢沒搖到,但全國人民好歹找到一個禁鞭之后大家可以一塊做的事。
(來源:武漢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