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南京有三處燈市 秦淮河岸燈市遷徙自評事街

2015年03月04日13:23  
 
原標題:清朝時南京有三處燈市 秦淮河岸燈市遷徙自評事街

  □金陵晚報記者 姚媛媛

  元宵節最重要的活動就是觀燈了。現在提到燈會就會想到夫子廟,不過在過去可不是這樣,清朝時南京有三處燈市,秦淮河兩岸的燈市最早是由評事街的笪橋遷徙而來的。

  過去燈市在評事街

  南京著名民俗學家陶思炎在市民學堂表示,放燈期間,正月初八、十三、十五這三天叫燈節,其他的叫燈期,這三個燈節又各有名稱,初八叫上燈日,十三叫試燈日,十五叫正燈日,最重要的表演是在正月十五。

  南京放燈的習俗非常興盛,清朝時南京的燈市還有3處——評事街、夫子廟、建鄴路旁的笪橋。清代甘熙在《白下瑣言》中記載:“笪橋燈市,為金陵一勝。正月初魚龍雜沓,有銀花火樹之觀,然皆剪紙為之。若彩帛燈,則在評事街迤南一帶,五光十色,尤為冠絕。”過年期間,笪橋至評事街,沿升州路一帶,燈火通明,非常熱鬧。花燈屬南京最好,過去揚州、蘇州的燈也不錯。

  元宵節為什麼要點燈呢?陶思炎表示,燈是星星的象征,正月初八、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八都是古代祭星的日子,所以朱元璋提前到初八,家家戶戶點燈,有如滿天星斗在人間,形成天人合一、同樂共融的太平盛世景象。它就是中國的狂歡節。

  南京上燈的日子特別早

  陶思炎表示,嚴格地說,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開始,也就是從送灶開始進入過年的周期﹔正月十八落燈,把燈熄了才算過完年。不過現在的人對年俗有一些錯誤的習慣,比如年夜飯上敬酒應最后再敬長輩,而不是先敬長輩﹔守歲聽鐘聲其實是日本的風俗,不是中國人的習俗﹔還有說法說夫子廟燈會是“十三上燈,十八落燈”也是錯誤的,真正的時間應該是初八上燈,十八落燈。

  他表示,不同於外地,南京上燈特別早,起於正月初八,止於正月十八。“上燈元宵落燈面”,不只是正月十五吃元宵,上燈日也吃元宵,而且南京上燈的日子特別早,不同於外地。

  從前上燈就一天,到唐玄宗的時候增加到三天,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到北宋時又增加一天,從正月十三到十六﹔到南宋變成正月十三到十八。后來的一百多年裡,東南一帶大部分地區都遵守著這一傳統,但是明朝定都南京后,朱元璋為顯示繁榮昌盛,把上燈日提前到正月初八,形成了“起於初八,止於十八”這樣一個傳統。但由於朱棣之后又遷都到北京去了,所以這個風俗沒能傳到全國,僅僅固守在南京。

(來源:金陵晚報)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為民族復興創造良好人口環境(人民時評)
  2. 中共遼寧省委組織部公告
  3. 《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
  4. 全國政協委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
  5. 人民網評:要始終堅持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