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三體》系列第一部英文版入圍美國2014年度“星雲獎”長篇小說提名名單,與其他長篇一起角逐在美國以及世界科幻界都具有重要影響的獎項。這一消息讓科幻文學業內人士歡欣鼓舞。其實,此前科幻文學在主流文學之外很少為大眾所關注,但是近年來在《三體》的帶動下,它作為一股新的力量正在佔據文壇的一席之地。
《三體》銷售超50萬套
《三體》系列(《三體》《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第一部於2006年與讀者見面后,成為中國大陸最暢銷的科幻長篇小說之一,累計銷售超50萬套。據了解,自去年11月亮相美國至今,《三體》系列第一部英文版海外銷量已逾2.2萬冊,第二、第三部英文版也將陸續出版。
星雲獎是由美國科幻和奇幻作家協會所設立的獎項,與“雨果獎”並稱為國際幻想小說領域的“雙獎”。其中星雲獎更是因其專業人士投票,而堪稱科幻界“奧斯卡”。《三體》的入圍也被業內人士稱為“劉慈欣再次創造歷史”。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科幻作家吳岩告訴記者,一部翻譯的外國作品能夠在英語文學的世界裡產生一定的影響,可以說《三體》確實超乎了大家的預料。
總是給人帶來意外的《三體》對中國科幻文學來說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吳岩對《三體》這部作品評價非常高:《三體》是新中國建立后寫得最好的科幻小說,也是中國科幻小說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標志,更重要的是《三體》對中國科幻文學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它出版之后中國科幻文學領域開始受到重視。
青年作家要揚長避短
其實,不少業內人士對當下的科幻文學創作的整體環境看好。劉慈欣、韓鬆、王晉康,以及更年輕一代的陳楸帆、飛氘、夏笳、寶樹、江波等少數作家的優秀之作,足以媲美西方一流的科幻作品。2014年,陳楸帆的《造像者》、王晉康的《逃出母宇宙》、寶樹的《時間之墟》等作品也受到讀者的關注。
吳岩認為,從中國科幻的整體創作情況看,寫得最好的還是韓鬆、劉慈欣等“60后”作家,至於王晉康老師則超過了70歲。他們的社會經歷、閱歷、人生感悟已經很豐富,作品也比較成熟。“為什麼當下出現的一些科幻作品大家覺得不過癮?可能是讀者覺得這些作品在講愛情、家庭、孩子等問題上意淫成分太重。‘60后’‘70后’這批作家生活閱歷增加了,就會寫得更好。吳岩認為國外的作家,一般更年輕的在構思上更有沖擊力,科技創意也會很強。中國的青年作家要揚長避短。”
脫掉模仿的外殼
提到中國科幻文學與世界科幻文學的對比,作家韓鬆則認為,科幻文學在國內仍是小眾,都還沒有引起更大范圍的關注,總體上說創作質量還不是很高,“整體上我們還在模仿西方的科幻,缺少自己獨特的東西,缺少讓人‘哇’地叫出聲來的東西。核心是想象力不夠,也缺乏思考的深度和銳度。”
其實,提到這些短板,吳岩則沒有那麼悲觀。他稱,不僅僅是寫作者在模仿西方科幻文學的結構和構思,也有不少寫作者在模仿劉慈欣和韓鬆的作品。“但是很多文學創作就是從借鑒開始的,莫言、余華等作家最開始也是看西方現代派來模仿,最后才找到自己的東西。我覺得模仿不是壞事,而模仿之后要脫掉模仿的外殼,把自己的東西發育出來。其實大家都很想創新,不是沒有創新的設想,而是暫時還做不到,需要假以時日,等待好的作品和創意。”
談到科幻文學的閱讀現狀,吳岩認為,科幻文學不一定非得大眾化。“對於很多人來說,覺得讀科幻文學一點兒意義都沒有,有的人再怎麼讓他讀,他們也讀不下去。不要認為科幻是給所有人讀的東西,科幻文學本身應該有一批特定的讀者,就像偵探小說一樣,有固定的讀者群就可以。但是《三體》已經跳出了科幻小說領域,進入到流行小說范疇,變成流行文學,這是不一樣的。不是所有的科幻小說都會進入流行領域。”
(來源: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