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鼓子秧歌:描寫古戰陣的化石級舞蹈(圖)

2015年03月05日15:14  來源:齊魯晚報
 
原標題:商河鼓子秧歌:描寫古戰陣的化石級舞蹈(圖)

  商河縣,濟南最北端的遠郊縣,曾是不發達的農業縣,二十多年前還屬於德州,近年來卻以其獨有的、舞姿雄渾、宛如戰陣的鼓子秧歌聞名中國,甚至世界。

  正月十四日,幾十支優秀的秧歌隊伍從全縣各村聚集到縣城,一支支百十人的大隊伍舞起來,跳起來,簡直地動山搖,隱約可聞到古戰場的味道,這是因為商河鼓子秧歌的編排方式和歷史淵源,確實與古代戰陣有關。

  鼓子秧歌是山東三大秧歌之一,被譽為“漢民族民間男性舞蹈的代表”。秧歌隊伍中有傘頭、鼓子、棒槌、臘花、丑角五種角色,舞者眾多,組織嚴密,形式完整。其舞蹈氣勢磅礡,蘊藏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1955年、1980年、1989年、1992年、1996年、2002年六次代表山東省和濟南市參加全國民舞大賽,五次獲最高獎。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民間舞蹈)。而1999年北京建國五十周年大慶,在長安街上商河的老少爺們奮力狂舞,將鼓子秧歌直接通過衛星直播送到了全世界觀眾眼前。

  起始於秦漢時期的抗洪斗爭

  有專家據史料分析,鼓子秧歌孕育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魯文化,起始於秦漢時期的抗洪斗爭,成型於唐宋年間的戰爭,興旺發達則在明清。

  商河自古是黃河流域。黃河的決口和改道在歷史上曾極為頻繁,在黃河腰穿縣境的歲月裡,當地百姓屢受黃水危害,時常家園被毀、餓殍遍地。黃河岸邊的商河百姓,為了生存群起抗洪,導水排澇、散墒搶種,糧食豐收時拿起鍋碗瓢盆、棍棒、簸箕、雨傘等隨手用具,聚在一起又唱又跳,抒發災后豐收的歡樂。

  后來隨著歷史的演變,鼓子秧歌的雛形有了,道具也漸漸進化,有了舞蹈動作和組合。現在鼓子秧歌樣式裡有直接取名洪澇災害的“漩海眼”、“大八叉”、“大亂場”等名字的場陣,那就是來源於人們抗洪搶險的悲壯場景。

  鼓子秧歌的舞魂則錘煉於軍事戰爭。

  封建王朝大都編制武舞用於祭祀和戰前動員。這些宣揚戰功、激勵士氣的武舞與鼓子秧歌有很多相似之處,有史學家認為,鼓子秧歌很有可能就是民間武舞的一種,用來鼓舞戰斗情緒,是再現戰場的一種抽象的形式。

  據專家分析,鼓子秧歌在唐宋年間以武舞成型。山東自古以來戰亂頻繁,商河更是飽受戰爭的蹂躪。鼓子秧歌經過千百次的演出,漸漸融入了軍隊的組織形式,融入了戰爭的元素。那些變化莫測的舞蹈陣式,粗獷豪放的將士風格,讓這延續千年的古老舞蹈具有了強烈的震撼力。

  數百上千年慢慢流轉,鼓子秧歌從統治階級逐漸向民間轉化,功能由戰爭、祭祀等高層形式慢慢向民間娛樂轉化。

  元末明初,從山西等地遷來大批移民,他們帶來的各地樂舞文化與商河的當地戰舞相互匯合,秧歌的功能漸漸演化為喜慶歡樂、拜年等,越來越興旺發達。

  鼓子秧歌當地俗稱“跑(鬧)十五”、“鬧玩藝兒”,集歌舞雜耍於一場,是漢代“百戲”的延續。歷史上民間活動正月初七晚上祭祖,初八正式開始鬧十五,十七晚上落傘,前后十天。其中十五、十六、十七三天為鬧元宵的高潮,鼓子秧歌是其中的主干娛樂活動,其地位不亞於如今的春晚。明嘉靖年間修《商河縣志》中記載:“立春前一日……裡人行戶扮漁(夫)、樵(夫)、耕(農夫)、讀(書生)諸戲……”民國初年修《陵縣縣志》載:“上元燈節,沿鄉和儺古俗,各村鎮……徒步裝男扮女,二三十人不等,諺曰秧歌……,在城鎮則游四街,在鄉間則游附近村落,至則男婦臨觀,途塞巷滿。”可見當年的盛景。

  表演氣勢磅礡,集歌、舞、丑於一體

  鼓子秧歌舊時表演形式集歌、舞、丑於一體。表演時先舞后歌,歌者不舞、舞者不歌。“丑角”在歌舞中插科打諢。經常唱的歌曲有“搖葫蘆”、“打岔”、“鴛鴦嫁老雕”、“饞老婆吃狗”、“大觀燈”、“小觀燈”等,聽聽這名字就有趣味。它們多以民間故事、歷史傳說、日常生活為藍本,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

  秧歌的角色以舞者所用的道具命名,如“傘頭”,左手握平頂傘,右手拿牛胯骨(牛胯骨有避邪之說),多是老者形象,戴著長胡子“髯口”,是演出的指揮者。“鼓子”左手握圓形小鼓,右手持鼓槌。“棒槌”雙手各握一根棗木棒,棒頭兩端帶穗。“拉花”右手持彩扇,左手拿綢巾。

  秧歌表演時,自始至終舞者都在不停地跑動,所以又叫“跑秧歌”,各種角色在搭配上必須是偶數。如傘的基數為4,就以4的倍數遞增至8、16。其他角色也必須是傘的倍數,如8傘就需16或32個鼓,8個棒,花就是16。

  跑場子,又分文場、武場、文武場三種。文場以跑為主、舞者不做動作,鼓棒均不響,武場時舞者停止跑動,在各自的位置上同時做各自的動作。文武場是舞者在跑動中於中心或交叉處相同角色輪番做動作。

  鼓子秧歌場圖豐富多彩,路線變化錯綜復雜,簡單者需幾十人,復雜的場子需百人方能完成,如:“牛鼻鉗”、“勾心梅”、“一街二門”、“三碰頂”、“單葫蘆”、“跪四門”、“六六大順”、“裡四外八”、“八條街”、“四門斗”、“石榴花”、“蒜瓣子”、“迷魂陣”、“四馬卷蹄”等,這樣龐大復雜的舞蹈場所舞起來,跑不散、舞不亂、整齊劃一、動靜有序。

  鼓子秧歌的場圖大多數為外圓內方,平衡對稱,表演時先上后下,先左后右,正是我們審美傳說的繼承和發展。“鼓子秧歌”表演程式為:“傘領鼓、棒帶花,對面就打,左進去、右出來,轉繞駁花”。

  隨著歷史的發展,歌的部分現已不復存在,大家都奮力起舞,反倒是更有了純粹的戰舞味道。丑角也在不同的秧歌隊中時有時無。也有個別的秧歌隊伍僅僅剩下傘、鼓、棒三種角色,以加強“鼓子秧歌”固有的特色和氣概。

  鼓子秧歌磅礡氣勢的由來,還在於場面隊形的變化,它是表演的主要部分。每個動態的場面都是一個美麗的圖案,並有一定的名稱,而且要一氣呵成,猶如一筆畫成的圖案,不得中斷又要周而復始。在頭傘的帶領下,每交叉繞花一次稱作一個“撥花”,撥花的數目多少根據表演人數和頭傘的數目而定。目前的場面圖案有70種,常用的約20種。

  與戰陣有關的:八門陣、八卦連環陣、龍門陣、迷魂陣(混元陣)、緊閉四門、力殺四門、十二座連城等。

  描繪勞動生活的:牛鼻線、線框子、車撐子、魚簍子、花籃、匹馬碰槽(嘶馬蜷蹄)、雙十字街等。其他的:勾心眉、旋海眼、雙鳳朝牡丹、金龍盤玉柱(裡四外八)等。

  看完這些套路知識,大多數人都得迷糊。也難怪,鼓子秧歌發展了一千多年了,內容自然博大精深,不是一會兒就能學會的。其實觀者對這些舞蹈套路啥也不懂,也耽誤不了看演出:但聽得戰鼓隆隆,眼前傘花飛舞,那氣勢,那精神,將山東人的精氣神活脫脫展現出來,不由得你不從心底敬佩、喜歡這種近乎化石般的中國戰舞。文/圖 本報記者 周青先

(來源:齊魯晚報)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為民族復興創造良好人口環境(人民時評)
  2. 中共遼寧省委組織部公告
  3. 《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
  4. 全國政協委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
  5. 人民網評:要始終堅持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