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驚蟄”:南方習俗“祭白虎”、“打小人”

2015年03月06日00:05  來源:中國僑網
 
原標題:今日“驚蟄”:南方習俗“祭白虎”、“打小人”

  中新網北京3月6日電(上官雲)今日為農歷正月十六,傳統的元宵佳節剛過,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又接踵而至,寓意天氣轉暖,春雷始鳴。5日下午,文化學者胡野秋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驚蟄並非節慶,沒有形成固定統一的慶祝儀式,但在各個地方上也有些獨特的民俗活動,“人們會祭祀雷神祈求風調雨順,同時在一些地方還會‘祭白虎’化解口舌之爭、‘打小人’寓意驅趕霉運,祈求吉祥。”

  溯源流變:驚蟄原名“啟蟄” 節氣神為“雷神”

  二十四節氣在中國流傳已久,但“驚蟄”最初的名稱卻並非如此。胡野秋介紹,該節氣在歷史上原本叫做“啟蟄”,本意為天上開始打雷,蟄伏的小虫子驚醒后也開始活動。但因與西漢皇帝劉啟的名字相同,為了避諱而將 “啟”改為“驚”。“舊時曾經‘啟蟄’、‘驚蟄’同時使用,后來可能因為‘驚’更加生動形象,‘驚蟄’一名遂廣為流傳。”

  歷史上,伴隨著中華文化的影響力的加大,同時由於農耕文明在天氣方面有很多相同的訴求,因此包括驚蟄在內的二十四節氣被中國臨近國家接受,並保留下來。胡野秋笑著表示,早在唐代,韓國、日本等國便都開始使用中國的節氣系統,“節氣名稱都是音譯過去的,現在韓語中‘驚蟄’的發音與漢語發音完全相同。”

  一年之計在於春,驚蟄的到來意味著春耕的開始,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人們崇奉驚蟄的節氣神“雷神”。過去在這一天,家家戶戶貼上雷神的招貼畫,擺上供品,或者去廟裡燃香祭拜。在胡野秋看來,這也代表著對大自然的一種期待,不希望來年會氣象災害。

  “還有的地方會出門擂鼓,因為鼓聲與雷聲很相似。這也是對‘祭雷神’的一種呼應,核心意義還是祈求吉祥。”胡野秋稱。

  各地習俗:“祭白虎”化解口舌之爭 “打小人”寓意驅趕霉運

  在二十四節氣漫長的流傳過程中,不少民間相關的自發活動逐漸演變成民俗,全國各地均有不同。比如在廣東一帶民間有在驚蟄“祭白虎化解是非”的說法,據稱白虎為口舌之神,每年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傷人,所謂“祭白虎”,便是祭拜用繪制黃色黑斑紋的紙老虎。

  “有些地方的土地廟裡會有老虎的圖騰雕塑,祭祀白虎后,要用豬油擦老虎的牙齒,使其難以出口傷人,避免以后一年中的口舌之爭。”胡野秋介紹道。

  “打小人”也是驚蟄當天南方仍然存留的習俗之一。人們在紙上畫好類似人形的東西,以之代替內心痛恨的人,同時以小棒槌等物進行擊打,寓意趕跑小人,終年便不會再有什麼霉運。胡野秋表示,類似這種習俗都帶有一些迷信的因素,屬於在舊文明程度不高時的解決辦法。

  在食物方面,驚蟄當天倒並無特別的講究,僅在陝西、甘肅一代留有“吃梨”的習俗,表示可以離家闖蕩。不過,在胡野秋看來,這實際上是因為春天伊始,乍暖還寒,吃梨的目的是調理身體,“比如有的地方,沒有梨的話會吃棗,用意相似。”

  “這麼多年流傳下來,隨著社會的變化,農耕方式的改變,人們很少再按照節氣進行生產工作,節氣基本名存實亡。”胡野秋最后略有惋惜地表示,節氣將來很可能會變為文化遺產存於書面記載之中。

(來源:中國新聞網)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為民族復興創造良好人口環境(人民時評)
  2. 中共遼寧省委組織部公告
  3. 《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
  4. 全國政協委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
  5. 人民網評:要始終堅持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