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徐維欣
氣球載人升空、“大船”深潛海底……如今看來,這些都已司空見慣,若是放在晚清時期,這樣的場景對於東方古國居民而言,無疑是天馬行空,幸而一份畫報將這些當時西方冒出的新玩意兒帶入了申城。這或許是當年《點石齋畫報》受到市民推崇和喜愛的緣由之一。
眼下,“畫說晚清——走進《點石齋畫報》開啟的讀圖時代”展覽正在上海魯迅紀念館舉行,展覽從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館藏的4000余幅《點石齋畫報》畫稿中甄選出的近50張畫報圖片,向觀眾展現出19世紀末的上海社會萬象,意蘊綿長。
細致刻畫社會百態
1872年,《申報》誕生於開埠后中外貿易繁盛的上海,第一次真正面向中國讀者報道新聞時事和商業動態,開創了本土商業報紙運作模式。
1884年《申報》推出中國最早的旬刊畫報《點石齋畫報》,以生動的圖文形式刊載科學新知、時事新聞、市井瑣話、奇風異俗等內容,打破了文字傳播的單一模式。
策展人邵文菁表示,當時石印印刷技術的成熟,讓此前雕版印刷時代圖畫難以大范圍印刷傳播的問題得以解決,並且在成本上僅為后者的三分之一,客觀上推動了畫報的流行。在回顧上海報業發展歷史的同時,展覽更是將晚清上海的民生百態展現得淋漓盡致。《放蓮花燈》《喜迎紫姑》等圖片無疑將勾起如今已是祖輩那代人幼年時的記憶,一些如今已經有些淡忘甚至陌生的傳統節慶在畫面中重展盛景。
在展覽“時聞時事”板塊,兩幅“強奪公所,法人殘忍”的圖片描寫的正是“四明公所事件”﹔《痌瘝在抱》則聚焦甲午戰爭表達了強烈的抗日情懷﹔而《車夫仗義》《好行其德》等講述了當時人與人之間的溫情故事。
形象呈現西學東漸
除了喚起愛國熱情和記錄當年社會百態,傳播科學技術也是《點石齋畫報》的重要功能之一。參與《點石齋畫報》繪畫的吳友如、張志瀛、周權香等20余位畫師,原本大多在蘇州從事年畫創作,沒有學習西洋畫的記錄,更未有海外“鍍金”的經歷。他們所繪制的“海外奇談”,不少是參照國外報紙的照片。
不過,在缺少照片參照的情況下,畫師們筆下的一些西洋新技術就顯得有些另類,甚至被添加了不少想象的成分,有些畫面與事實的差距頗大。
比如,1890年上海的英文報紙《字林西報》報道:有西人制成新式氣球一具,能載八千五百磅之重,升放空中,每點鐘行二十五米,各國苟制造此球為行營之用,水陸之兵可以廢﹔況配大炮於球中,居高擊下,凡鐵橋、輪艦、炮台、火藥庫、電報局及水陸兵弁,皆不可恃。此氣球之善於摧敵也。由於《字林西報》配了熱氣球的形狀,因而畫師朱儒賢描繪的熱氣球與真實的十分接近。
“不過仔細看,圖畫背景中的山水,明顯可以看出中國山水畫的東方意境。”邵文菁指出。
而《水底行船》則因為沒有相關圖片資料,所繪“潛艇”與實物相去甚遠。但無論如何,彼時西方興起的科學技術已經開始通過圖片,具象地傳入東方古國。
終刊於1898年的《點石齋畫報》在退出歷史舞台之后並未被人們忘懷。魯迅稱其為“要知道‘時務’的人們的耳目”。
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積澱,《點石齋畫報》依舊散發著醇厚的海派文化魅力。它不僅形象地呈現了晚清社會西學東漸的歷史變遷,全面展示了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變化,還體現了技術創新對出版業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