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並非古代實用飲酒器 考古証其或為溫酒器具(圖)

2015年03月20日10:24  來源:山西晚報
 
原標題:爵並非古代實用飲酒器 考古証其或為溫酒器具(圖)

  《楚漢傳奇》是一部英雄史詩大劇,而既有英雄,豈可無酒,所以這部電視劇裡,關於喝酒的場面很多,即使到最后一幕,劉邦已經遲暮,和他孫子回憶往事時,依然酒不離口——且慢,劉邦拿著的,為何是一個玉爵呢?再回想整部電視劇,凡是庄重、正式點的場合,一幫帝王將相喝酒,用的飲酒器具也都是爵。

  爵當然是酒器,形制大部分人都很熟悉,上有兩柱,下有三足,前方傾酒的為流,后面上翹的名尾,一側還有用來持握的鋬。但是關於爵到底是純禮儀性質的禮器,還是兼有實用的飲酒器,歷來都有爭論。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裡說:“爵,禮器也,象雀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飲。”既說是禮器,又說是飲器,和了一把稀泥,卻無助於問題的解決。

  現代學者普遍認為,爵並非實用的飲酒器。原因是第一用爵喝酒並不方便,第二考古發現許多爵底部都有炙燒的痕跡,似乎是溫酒的器具。如果直接用飲器溫酒,那飲器估計燙得都拿不起來,所以這兒的溫酒,更可能是祭祀中的一個環節。從古代文獻中,也可以找到爵作為一種禮器的証據,比如在《左傳·庄公二十一年》中“虢公請器,王與之爵”,若非禮儀用途,似乎沒有必要天子親賜。

  更重要的是,爵產生於夏,盛行於商周,西周后期已經逐漸消失。1988年太原市發掘了春秋時晉國正卿趙鞅的墓葬,發現青銅器150余件,鼎、豆、壺、鬲、尊、鑒、盤都有,就是沒有爵。時間更要靠后的秦漢,他們去哪兒找爵去呢?

  如此說來,項羽劉邦他們喝酒,用什麼呢?鴻門宴上,樊噲闖帳,項羽賜給他“卮酒”,不過“卮”能容四升,也就是八斤,一般人估計不會拿那種東西喝,用來盛酒才適合。所以,如史學家謝國禎所言,漢代“飲酒的器具叫作羽觴”——一種淺腹平底,橢圓形,杯口側面還有以便手持的雙耳,所以也叫“耳杯”。羽觴出現在戰國時期,一直沿用到兩晉,金、銀、銅、玉、漆、陶各種材質都有發現,學者們認為,除了陶制的為冥器隨葬之外,剩余都是實用用途。“羽觴”,這個名字頗美,所以在后世就不斷出現在詩文中,如張衡的《西京賦》中:“促中堂之狹坐,羽觴行而無算”﹔如漢成帝后妃班婕妤寫過“顧左右兮和顏,酌羽觴兮銷憂”,一直到唐代,大詩人李白還在寫“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本報記者 李遇

(來源:山西晚報)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為民族復興創造良好人口環境(人民時評)
  2. 中共遼寧省委組織部公告
  3. 《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
  4. 全國政協委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
  5. 人民網評:要始終堅持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