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報記者 郝也
最近六年級的小學生正在學“扇形統計圖”這一單元,石鼓路小學六(3)班的鄭滕飛發現這一單元數學課本上有一處錯誤,在課堂上向老師提出。他還寫了一篇“小論文”准備向報刊投稿。
就小鄭發現的問題,昨天記者向教材編輯部反映,編寫者認真聽取意見后,解釋了“錯誤”出現的原因,還贊揚了小鄭同學的細心嚴謹。
據了解,蘇教版小學3-6年級課本去年剛剛做了修訂,今年孩子拿到的教材是第一次進入使用,教材編輯部也在收集一線的使用反饋,歡迎老師同學提出意見,給教材“找茬”。對於教材出現的問題,會在省教研室組織教材培訓時向老師們解釋說明。
算人數怎麼出現了小數點?
“阿姨,我給你看看,你覺得這些數據有問題嗎?”鄭滕飛一隻手遮住他寫的分析,一隻手指著六年級下數學書第6頁上的兩張統計表。
這兩張統計表,第一張是“六年級一班同學1-6年級時視力不良人數佔全班人數的百分比情況統計”,另一張是“六年級一班同學本學期視力情況統計”。記者看了半天,也沒看出所以然,但鄭滕飛篤定地說:“這個百分比有問題!”
鄭滕飛指引記者先計算第二張表當中的人數統計,六年級一班左眼視力5.0以上29人,視力4.9的4人,4.8-4.6的5人,4.5以下的2人。人數相加,六(1)班總人數為40人。
根據第一張表中,六一班學生1-6年級時視力不良的百分比,換算成人數,六(1)班視力不良人數為:
一年級:40×5%=2(人)
二年級:40×7.5%=3(人)
三年級:40×12%=4.8(人)
四年級:40×18%=7.2(人)
五年級:40×26%=10.4(人)
六年級:40×30%=12(人)
三到五年級的人數為小數。“人數都是整數,怎麼可能是小數呢?肯定百分比出了問題。”小鄭因此認為,本題是錯誤的。
同學討論認為出題不嚴謹
鄭滕飛向數學老師黃強提出這個問題,黃老師在數學課上讓同學們討論。有的同學說,鄭滕飛說得有道理!題目有問題!有的說,除非六年級一班的學生,在1-5年級的時候人數有變動,否則就不對。還有學生經過計算,三到五年級這個班是50個人時,才不會出現小數。從五年級到六年級,怎麼會一下子少了10個人?不太可能!
黃強老師原本打算將鄭滕飛的“小論文”發給《小學生數學報》等一類報刊,后來想想還是算了。經過課堂討論,已經啟發了學生思維,達到了教學目的。況且這一題的數字舉例,主要是為了讓學生練習繪制統計圖,整數和“7.5”這樣的數字,學生容易找到統計圖上的位置,如果精確到小數點后幾位,統計圖就不太好畫。這麼去想,也能理解出題者的“苦衷”。
對這個問題,其他學校老師怎麼看?記者詢問了曉庄學院附屬小學的老師們,恰好數學組教研活動,該校老師經過討論,也覺得題目是有些問題。“除非這個班級的人數是浮動的,否則數據就有矛盾之處。”老師們說,如果人數有變動,在題目中應該做出說明。
教材編寫者:
這題的數據來源於真實調查
記者將鄭滕飛發現的問題向教材編輯部反映。南京東方數學教育科學研究所、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核心作者儲平,在認真聽取意見后表示,題目給出的條件中,並沒有說1-6年級這個班的人數不變,所以不應該用總人數40來換算各年級視力不良人數。不過小鄭通過換算發現了題目中隱藏的有趣的“小秘密”,這個班1-5年級人數有變動。
儲平解釋,這題的統計數據來源於現實,“我們老師在自己班上對學生做了實際調查”,在提供百分比數字時,為了學生作圖方便,盡量四舍五入選擇整數,所以精確度不是很高。題目中沒有對班級人數浮動做出說明,是因為教材圍繞教學目標,要簡潔明了,不宜有太多說明解釋,以免干擾學生的注意力。儲平贊揚小鄭同學的細心嚴謹,“這個孩子挺用心的!”
(來源:金陵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