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張藝)在中國電影誕生100周年時,電影《生死恨》被確認為中國第一部彩色影片,10年后的2015年,正值該片誕生66周年之際,上海電影博物館於昨日下午為這部極具歷史意義的影片舉行了一場別具一格的紀念會,特邀上海電影界、京劇界、學術界的專家及關注影片《生死恨》的有關人士參加,共同探討費穆的導演藝術和梅派京劇藝術。
紀念會在濃重的懷舊氣氛中開始,屏幕上放映著專門制作的關於《生死恨》的視頻,主席台旁陳列著京劇《生死恨》中所用的道具“紡車”和梅蘭芳所扮角色穿的“富貴衣”,李健按梅蘭芳在《生死恨》中的扮相化妝,並穿上角色“韓玉娘”的戲服,演唱《生死恨》片段,此唱詞是費穆當年專為此片所寫。與會者的思緒立刻被引到當時,心中頓起對創作中國第一部彩色京劇電影的藝術家的崇敬之情。
著名導演費穆和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是中國電影界和京劇界的兩位代表人物。上世紀40年代末,他們在制片人吳性栽、彩色技術指導顏鶴鳴的支持下,勇於實驗,把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極具高度的京劇《生死恨》拍成彩色影片並公映,為中國彩色電影的起步與發展起到了先鋒作用。梅蘭芳先生曾在他撰寫的《我的電影生活》一書中寫到:“參加攝制《生死恨》彩色影片的全體創作和工作人員,他們所付出的勞動是有價值的,因為對舞台藝術進入彩色電影方面的工作,他們是打了先鋒,作了大膽的帶有冒險性的嘗試,因而值得加以記述。”
《生死恨》的電影劇本將齊如山原著的36場戲精簡為19場,結局由團圓改為死別,梅蘭芳塑造的韓玉娘在美學上有了提高。為了強調色彩效果,在燈光、布景、化妝、服裝等方面都作了革新。1949年3月18日,《生死恨》在上海皇后大戲院試映,23日起分別在大光明、皇后、黃金三大戲院正式公映,“中國第一部彩色影片”的大標題在電影海報、廣告及各報刊雜志上非常醒目,吸引了大批觀眾前往觀看,其意義是劃時代的。
66年前的上海誕生了《生死恨》這部我國最早的彩色影片,66年后相關電影人和學者又聚集在上海城市文化新地標——上海電影博物館,是《生死恨》這部偉大電影的魅力,也是上海電影博物館始終致力於保存和發揚中國特別是上海本地的電影文化的必然結果。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