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日本版的《閩語東山島方言詞基礎匯集》。 黃輝全 攝
銅山古城文促會會長孫用川(右)與秘書長許培斌(左)在研究學習《閩語東山島方言基礎語匯集》。 黃輝全 攝
中新網漳州5月2日電 (黃輝全 林麗君)近日,福建東山縣銅山古城文化發展促進會從民間途徑收集到一本東京外國語大學1977年出版的研究東山島方言專著——《閩語東山島方言基礎語匯集》。該組織負責人認為,該書對搶救、保護、研究東山方言和促進東山對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該書由日本著名的語言學學者中島干起著,東洋出版印刷株式會社印刷,全書共276頁,對東山島方言依照人體、衣、食、住、道具、教育·娛樂、信仰·習俗·交際、對人動作、精神活動以及詞性等31類內容進行分類。
銅山古城文化發展促進會負責人2日告訴中新網記者,在一次偶然機會中,促進會成員到台灣高雄交流中得知有《閩語東山島方言基礎語匯集》,回來后立馬通過民間途徑進行收集,而就在前不久獲得了這本著作。
東山島方言發源於黃河、洛水流域的“河洛話”。“河洛話”被譽為“是宋朝以前的官方古漢語”,“被當時的天下奉為正音、雅言”和“古漢語的活化石”。
據記載,唐總章二年(669),唐高宗派戌衛翊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率子陳元光及府兵58姓3600多人入閩,平定閩粵邊陲騷亂。
此后,中原將士及其家眷自此扎根在閩南漳州地區安居樂業,世代繁衍,成為漳州各姓氏的開基先祖,他們帶來中原的文化和農耕技術的同時,也帶來了交流語言“河洛話”。
上述負責人表示,1300多年來東山島方言依舊保留著河洛話的原音,由於不同歷史時期語音、詞語層次的不斷積澱,使東山方言形成了龐大而復雜的語音結構和詞匯結構,在閩南話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而早在上世紀40年代,東山島方言就已引起日本著名的語言學學者中島干起先生的高度關注和研究。有專業人士猜測,可能由於當時的歷史背景,東山島方言經過了多年的研究才得以在1977年出版。
據悉。中島干起先生現為日本大東文化大學教授、東京外國語大學名譽教授,多年來從事亞洲語言的研究工作,曾編有《有關語言文化接觸的研究第6號:調查報告中國周邊部的語言接觸與社會文化變化——漢族文化與非漢民族文化間的相互關系》(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1993年出版)。(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