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版權引進熱:綜藝節目原創隱憂
沒看真人秀節目,也聽過真人秀的各種新聞,君不見朋友圈、社交平台等媒介時不時就被這類節目刷屏。近幾年,全力打造真人秀節目已成各大電視台爭奪收視率和市場份額的重要手段。各大真人秀節目精心打扮后,粉墨登場,你方唱罷我登場,火熱的綜藝娛樂市場悄然改變著中國老百姓的娛樂生活。2015年第二季度,《奔跑吧,兄弟2》、《花兒與少年2》、《爸爸回來了2》等幾檔節目陪伴了很多人的閑暇時光。好玩有趣正能量還要延續,第三季度開播的《爸爸去哪兒3》、《中國好聲音4》等節目即將強勢歸來。不過,梳理火遍大江南北的綜藝節目名單,發現當前霸佔熒屏的王牌綜藝節目幾乎都是重金購買國外版權,改換面目而來。
中國綜藝節目的原創精神一直被詬病。國外的綜藝節目為何屢屢輸入中國?中國電視人原創力不足的原因是什麼?中國的綜藝節目制作團隊需要做出何種改變?日前,韓國SBS電視台制作本部綜藝局部長、浙江衛視《奔跑吧,兄弟》韓方總制片人金容載攜新書《韓國藝人養成記》做客中國傳媒大學,借此契機,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金容載及電視、知識產權等領域的相關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分兩期進行報道。
導演是節目制作的核心
很多國外綜藝節目引入中國市場后,華麗地升級為現象級的火爆節目,廣告費、冠名費等不斷刷新紀錄,如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第三季僅冠名費、特約贊助就超過了4億元。《奔跑吧,兄弟》第二季僅冠名費達到2.16億元,2015年4月17日,第二季首播當天就打破中國電視史上綜藝節目首播紀錄,其第二期節目以4.886的收視率佔據綜藝收視排行榜首位。韓國SBS電視台甚至依靠《奔跑吧,兄弟》獲得的收益還清了債務。
作為一檔中韓聯合制作的綜藝節目,《奔跑吧,兄弟》引進韓國《Running Man》版權后進行了本土化改造,金容載認為這是該節目在中國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奔跑吧,兄弟》在中國市場的火爆其實超出了金容載的預期。他說:“韓國《Running Man》制作時間已有4年半,在亞洲有很大的觀眾群,它產生較大反響是可以理解的,但《奔跑吧,兄弟》制作時間不長,2014年10月10日開始播出第一季,卻在短時間內獲得這麼大的成功。”
目前,我國的綜藝節目還處於模仿學習階段。北京和創知識產權原分析師高術美說:“在當下國內原創節目較少的時期,購買國外版權是學習他人經驗最有效的方式,適當引進國外節目會讓國內電視人得到成長。”《奔跑吧,兄弟》的制作則體現了這一點,其制作團隊由中韓雙方人員混編組成,節目制作前期韓方甚至將總導演和編劇都帶到了中國。經過短期的磨合和經驗積累,第一季的后期節目和第二季的節目改由中國團隊主導、韓方團隊輔助。
對中國綜藝市場已有所了解的金容載也指出中國綜藝節目制作存在的一些問題。他說:“中國綜藝市場上很有名的藝人並不多,所以在中國制作節目,中國藝人的出場費在整個預算中佔據很大的比例,這是非常大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以后會變得很嚴重。”
在金容載看來,另一個誤區是中國綜藝節目制作過於依賴編劇。“很多人認為,在綜藝節目中,編劇這一角色很重要,其實這是一個誤解。在電視劇中,編劇作用佔70%至80%,但在綜藝節目中,導演的重要性佔到70%至80%。在韓國,一檔節目從策劃到播出,導演起主要作用,編劇起輔助作用。自從中國流行真人秀節目后,一部分韓國編劇單獨進入中國市場與中國制作團隊合作,但合作成功的案例比較少。”
中外聯合研發綜藝節目或是趨勢
在版權引進熱的背后,中國原創綜藝節目制作團隊是時候做出一些改變了。金容載說:“中國有很多具有實力的電視台和制作機構,韓國有很多好導演與編劇,未來,中韓兩國應聯合制作和推廣更多的影視文化產品,互通有無才能讓文化產業得到更好的發展。”
《奔跑吧,兄弟》可算是中韓制作團隊合作的一個成功案例。相比第一季節目,第二季節目中,浙江衛視投入了更多的資源,韓國團隊主要負責剪輯工作和故事的主線策劃。在第三季中,雙方將對第一季和第二季出現的不足問題進行研究,兩國制作團隊共同商討解決方案,進行改進。金容載表示:“中國觀眾有一個特點,喜歡上一個東西很快,討厭一個東西也很快,所以,韓國制作團隊會介入《奔跑吧,兄弟》第三季的節目策劃。”
中韓雙方合作如何擺脫現有的版權引進模式?未來會有怎樣的探索?金容載透露:“2015年下半年,韓國SBS電視台會和中國相關機構聯合建立公司,共同研發綜藝節目,這種模式下做出的節目會更具生命力,而著眼於引進版權的合作模式不再過多觸碰了。”
除《奔跑吧,兄弟》外,《一路上有你》、《完美邂逅》等節目也是中韓兩國團隊聯合制作開發的。但中韓合作溝通與磨合方面存在的難題也屢屢被曝光。金容載說:“兩國聯合制作節目遇到的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翻譯的問題,在語言交流上會出現一些障礙,涉及很多專業問題,經常出現翻譯錯誤,導致雙方爭吵。二是兩國電視台體制完全不同,兩國的娛樂工業體系也不一樣,假如雙方都堅持各自的看法,就會出現爭吵。我覺得大家都要考慮別人的感受,理解對方的文化,隻有這樣才能繼續合作下去。”
沒有原創,就沒有生命力
巨大的市場收益是引發版權引進熱的根本原因。對電視台來說,引進海外版權可幫助電視台規避風險。高術美指出:“原創節目需要耗費大量的研發成本,且風險較大,但購買海外成功的節目模式能有效規避風險。目前國內電視行業缺乏試錯機制,如果一個新節目上馬失敗,就意味著一個團隊的失敗。”
因此,中國制作機構樂此不疲在全球市場上購買版權。以韓國為例,據統計,2014年各衛視頻道正式引進12檔韓國版權節目,佔引進節目總數的48%。現在一線節目被買完后,韓國的二線綜藝節目也快被中國人搶光了。
但引進版權的節目都能賺得盆滿缽滿嗎?當一種節目模式引進中國市場取得成功后,綜藝市場則會快速涌現同類型的節目,造成同質化惡性競爭。高術美分析發現:“很多節目模式的生命周期一般都不長,收視好的不過五六年,不好的隻有幾個月,能播出超10年的品牌節目更是寥寥無幾。”
對於中國電視台大量引進國外版權的現狀,金容載表示應該把握好度:“中國電視台在收視率方面可能是沒有辦法,競爭壓力太大,但大量引進國外版權是不太可取的做法。如果只是單獨引進版權,照著模式來做,其實沒有什麼生命力,有很多節目一到兩年就可能銷聲匿跡。很多韓國節目引進中國最后做失敗了。”
過度依賴國外節目版權無益於整個中國電視節目體系的創新。金容載說:“如果不去做原創,綜藝節目的創新就會停滯不前。雖然研發原創節目需要背負非常大的市場壓力,但原創節目渡過困難時期后,一定會戰勝引進版權的節目。”
目前,韓式綜藝節目在中國很吃香。也有人問過金容載,中國引進韓國綜藝節目版權熱還能維持多久?在金容載看來,中國人差不多已把韓國的綜藝節目版權引進完了。“很多次我來中國,看中國的電視節目,經常看到韓國綜藝節目的影子。如果一直這樣做下去,中國的綜藝娛樂市場是無法持續發展的。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應該制作出一批原創的好節目,中國制作人有這樣的能力。”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