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安6月6日電(冽瑋 馬智峰)記者6日從“中國實景演出華清宮峰會”上獲悉,中國首部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上演9年,累計演出近2000場,受到300多萬人次游客熱捧,文化與旅游、科技、藝術等諸多元素跨界結合的創意,讓歷史鮮活,成為其發展壯大的成功密碼。
《長恨歌》脫胎於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同名詩歌,陝西旅游集團將這一經典詩作改編成大型歷史舞劇於2007年正式公演。通過十幕演出,向世人呈現了唐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的愛情故事。華美的服飾、妖嬈的舞姿,融匯現代與陝西傳統的音樂,烘托出盛唐的萬千氣象。
2009年,時任土耳其總統阿卜杜拉·居爾觀賞《長恨歌》后,稱贊:“我對於這場有著完美燈光、音樂、舞蹈的演出非常陶醉,對於創作這個杰出藝術品的工作者表示祝賀。觀看這場演出,令我有了難忘的經歷。非常感謝!”著名文學大師王蒙在觀賞《長恨歌》后說:“我都看呆了”!
實景演出是一種以自然山水等真實景觀為演出背景,以當地傳統文化、民風民俗為演出內容,融合商業界、演藝界大師為創作團隊的獨特文化模式,是傳統旅游業向人文旅游、文化旅游轉型下的特殊產物。
早在2004年,張藝謀導演團隊打造的《印象·劉三姐》開啟了中國大型實景演出的先河,並引發了一股“印象經濟”熱,《印象·麗江》、《印象·西湖》相繼問世。此后,陝西西安的《長恨歌》、河南鄭州的《盛世炎黃》、新疆鄯善的《樓蘭大遷徙》、內蒙古呼倫貝爾的《天驕·成吉思汗》等大型實景舞劇借鑒“印象系列”經驗,將實景演出這種文化與旅游相互嫁接、融合的新模式逐漸成熟化。
這種新模式也迅速成為市場寵兒,《長恨歌》持續拉動華清宮景區游客人數,問世次年游客人數就增加23萬人次,同比增長15.4%。《長恨歌》已經成為陝西省的旅游新名片,火爆場面一票難求。其演出綜合收入每年以千萬元速度遞增,2014年演出收入突破億元。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尹鴻評價《長恨歌》:“它是把旅游資源和文化創意結合在一起的一個樣本,一個實景現場與科技奇觀結合,戲劇性敘事和情感寫意結合在一起的產品”。
據了解,現在的華清宮位於西安市東30公裡,規模不及唐玄宗時十分之一。《長恨歌》創造了一個以驪山為背景,以九龍湖做舞台的六度空間舞台,實現了天地、山水及建筑與自然景觀的廣闊表演場景。
據悉,身處激烈競爭中,有關人士每年都要對《長恨歌》進行修改,不斷完善、創意新內容、新技術、新效果、新音樂,讓游客總能看到不同的《長恨歌》。
2008年,因《長恨歌》的演出以及它給中國文化創意產業所帶來的非凡影響,華清池被國家文化部確立為“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2009年,《長恨歌》被億萬網民評為“中國最美的實景演出”。
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長恨歌》故事亮相陝西館,海選出的“唐明皇、楊貴妃”也成為陝西館形象大使,讓世人了解《長恨歌》中呈現出大唐的恢弘氣度。逢十一黃金周,《長恨歌》的演員為游客滾動演出《華清宮踏春》、《霓裳羽衣舞》等新編仿唐樂舞和互動節目《明皇選妃》。
著名作家陳忠實稱,把原詩改成舞劇,有一種如詩如畫有如仙境的感覺。這台融合了科技與文化的文化旅游創意產品,成為越來越多游客來陝西的必看演出,《長恨歌》以它卓越的品質,成就了一個文化旅游創意產業的典范。(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