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清溪麒麟舞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
羊城晚報、廣東省文化廳主辦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黃宙輝
實習生 吳大海 通訊員 吳仁龍
6月29-30日,2015年廣東省首屆麒麟文化節在東莞市清溪鎮舉行,來自全省各地的26支麒麟表演隊伍現場“斗舞”,8支麒麟制作隊伍現場“斗技”﹔而麒麟舞、麒麟制作更已成為清溪響亮的文化名片,當地人自豪地說:“全世界隻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麒麟舞,有麒麟舞的地方就有清溪高華麒麟的身影。”
中小學訓練麒麟舞
2008年7月29日,東莞清溪鎮麒麟隊作為中國唯一的麒麟代表隊前往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參加第二屆“文化中國·2008維也納金色大廳青少年文藝晚會”演出並獲金獎,這是中國麒麟舞藝術首次進入維也納金色大廳,登上了大雅之堂。
清溪人對此很自豪。當地人告訴羊城晚報記者,一直以來,清溪鎮十分注重麒麟舞、麒麟制作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保護、傳承與創新。2014年12月,清溪麒麟制作被列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而此前,清溪已先后成功獲得“中國麒麟文化傳承基地”、“廣東省麒麟舞培訓中心”等“金色文化名片”。
“為保護傳承麒麟舞,我們專門制定了相關的法規辦法。”省非遺項目傳承人、清溪麒麟隊隊長黃鶴林介紹,該鎮制定了《清溪麒麟舞保護、創新、發展規劃》,在清溪文化公園建設了麒麟廣場。目前,清溪共有23支麒麟隊,全鎮各中小學都開設了麒麟舞訓練基地,麒麟舞成為各中小學校體育課的必修科目。
麒麟文化改善社會風氣
黃鶴林是清溪鐵鬆村人,出身麒麟世家。改革開放后,在清溪文化部門的支持下,黃鶴林組建了清溪麒麟隊,出任總教練。他一路帶隊走進市省乃至全國的各大賽場,摘金奪銀。
黃鶴林說,清溪麒麟文化興起后,群眾的集體感、榮譽感明顯加強,社會風氣有了明顯改善,鄉親們昔日“相夫教子”、“下了飯桌上麻將桌”的傳統生活方式都變了。黃鶴林透露,麒麟隊裡有不少隊員曾經是“鐵杆麻友”、“酒場老將”,現在也都撇下麻將和酒杯,舞起了麒麟。
父子傳承麒麟制作
提起客家麒麟,東莞人言必稱經歷200年光景、傳承五代人的高華麒麟。今年64歲的黃素明從事麒麟制作已有52個年頭,是高華麒麟的第四代傳人。每天早上7時到12時、下午2時到6時、凌晨1時到3時30分,這三個時間段是黃素明雷打不動的工作時間。
黃素明的兩個兒子也子承父業,學到了父親制作麒麟的真本事。2008年,黃素明、黃志成父子雙雙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麒麟制作)代表傳承人。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黃素明說:“高華麒麟是客家麒麟的標杆,這杆旗怎麼都不能倒。”整個清溪鎮隻有6個人懂做客家麒麟,基本上都是從他處學會的。幾個徒弟基本都已五六十歲,最年輕的也有34歲了。
“沒有經濟效益,年輕人都不肯學,這是很現實的。”黃素明給記者算起了經濟賬:一個直徑12寸左右的麒麟頭,從破竹、扎架、安裝、貼紙,到上色、涂油,一位熟手師傅每天工作8-10小時,需要10天左右,售價大約在2200元-2400元。像黃素明這樣一等一的老師傅,每年也隻能做20余個,年收入不過幾萬塊。黃素明說:“如果有人願意學,我非常樂意教。”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