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貴州遵義播州海龍屯飛龍關遺址。 楊光振 攝
圖為貴州遵義播州海龍屯新王宮遺址。 楊光振 攝
圖為貴州遵義播州海龍屯進入飛龍關的唯一路徑:三十六步天梯。 楊光振 攝
中新網遵義7月4日電 題:訪世界文化遺產海龍屯遺址 感受明代軍事城堡遺風
記者楊茜
明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明朝廷調8省24萬軍隊發動平播之役。節節敗退的播州第29代土司楊應龍領1.7萬人退守海龍屯,倚天險與明軍對峙,山巔之上的屯內儼然一座城池。114天后,楊應龍敗亡。415年后,海龍屯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車輛開出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城區,便行駛在盤山路上,延綿的群山之中。車行至山間一木屋前,必須步行前往。這裡便是貴州遵義播州海龍屯遺址所在,山腳海拔970米,山頂海拔1350米。
海龍屯建於山之巔,所在之處山勢陡峭,左右深谷,前后重關,軍事城堡的地理優勢十分明顯。記者看到海龍屯的石階依山開鑿,隨石階而上,站在海龍屯巨大的36步天梯之上,環顧四周,煙雨霧籠罩群山,眾山盡收眼底。
明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明朝廷調8省24萬軍隊發動平播之役。節節敗退的播州第29代土司楊應龍領1.7萬人退守海龍屯,倚天險與明軍對峙,山巔之上的屯內儼然一座城池。114天后,楊應龍敗亡,明軍入屯“斬級22687顆”,“招降播民12萬”。焚毀了海龍屯內所有建筑。播州從此改土歸流,分屬四川、貴州。明代理學家瞿九思編在《萬歷武功錄》中稱此舉為“唐宋以來一大偉績”。
作為海龍屯目前唯一的解說員,這些史實從劉炬材口中變得“有血有肉”。劉炬材曾是居住在海龍屯上的海龍屯村雙龍組的村民,聽海龍屯的故事是1988年出生的劉炬材小時候最愛的休閑娛樂項目,長大后,向到訪者講述海龍屯的故事,也成了他最大的愛好。爬到山頂,記者走得氣喘吁吁。而劉炬材最多時一天往返解說5趟。
劉炬材的家以前也是考古隊員在海龍屯的住所,從1999年海龍屯的第一次發掘,劉炬材與前來的專家便成為了朋友,親眼看見並觸摸大量的文物更是激發了劉炬材想要了解海龍屯的興趣。“越了解越感受到這段歷史的吸引力,更希望能將這些歷史為更多人所知。”帶著對家鄉情感和自己的愛好,劉炬材從小時候的上山帶路人轉變為如今的職業解說員。
在劉炬材的引領下,記者看到海龍屯借助山勢修建城牆、關口,在平坦處修建土司行政、生活設施等遺址,目前遺存包括飛龍關、朝天關等9處關口,“新王宮”、“老王宮”兩處衙署建筑群遺址、“三十六步天梯”等。
走在遺址內,飛虎、飛龍、朝天、飛鳳四關遺址仍在,飛龍關、朝天關保留著楊應龍親筆題名的殘垣斷壁,修建於懸崖之處的古城牆仍透露著當年雄風,山頂新王宮的考古痕跡講述著楊氏的故事。
明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播州戰役結束了西南楊氏土司對古代播州歷經唐、宋、元、明四代共700余年的統治。當年的軍事城堡隻剩遺殘垣斷壁,王宮殿宇隱於泥土叢中,明末西南地區的風雲歷史如今都在這無言的山石間。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自2012年4月23日開始對海龍屯進行考古發掘,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考古隊領隊李飛告訴記者:“海龍屯作為軍事城堡存在,在軍事戰役中毀滅。雖偏處西南一隅,但從羈靡之治到土司制度,再到改土歸流,完整見証了中國古代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制度變化。”
李飛率考古隊入駐海龍屯遺址900多天的時間,挖掘出土上萬件文物。作為平播之役的主戰場,海龍屯最遲修建於1257年,如今已有758年的歷史,規模龐大,設施完備,是研究西南地區土司制度和軍事關隘設施的重要實物資料。
目前,通過考古隊研究已系統看清整海龍屯的輪廓,包括城牆的走向,關口的設置等,對屯內建筑群的年代、性質、歷史變遷都有了超越以往的認識。同時,對於海龍屯如何修建也從神話傳說建立了基本的認知,修建屯的建筑材料來自山頂三個採石場,還有磚窯和瓦窯。
如今,海龍屯成功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作為對海龍屯有著特殊感情的劉炬材和李飛,在開心之余也擔憂,隨著海龍屯進入世界視野,更多人將會前來,如何保護不可再生的文化遺址將是未來面臨的嚴肅問題。(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