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文物修復工作不再高冷:香港招千余名義工學修復技藝

本報記者  陳  然
2015年07月13日08:3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文物是文化遺產,更是歷史見証。經受歲月侵蝕,不少“染病”的文物需要專業修復師妙手回春。而在香港,這份原本神秘的文物修復工作不再高冷,因為市民也可參與修復。

  走進香港歷史博物館,穿過狹長的職員通道,記者日前跟隨文物修復辦事處總監楊甦一路來到修復實驗室。推開木門,迎面放置著一張四方木質工作台,5名義工正圍坐在桌邊,專心致志地為古卷《梁書》進行最后的修復程序。台面上霧氣繚繞,仿佛將古書置於氤氳間“運功療傷”。

  負責書籍及檔案修復的二級助理館長岑穎雅介紹,這些義工正使用高純度的水蒸氣將書籍褶皺的地方洇開,淡化折痕,之后再進行壓平,這樣可最大程度地恢復書籍原貌。

  2001年,文物修復辦事處開展第一屆義工計劃,15年來已累計招募義工千余人,僅2015年上半年就收到申請151份。楊甦笑著說,她不忍拒絕任何一名有心參與的義工,因此會照單全收,“但義工也必須經義務工作發展局登記,並在申請表上填寫3個最擅長或願意協助的工作領域,我們再按需要酌情分配人手。”

  文物修復辦事處將文物按種類分為8組,分別為書畫、印刷品及相片、歷史檔案、紡織物及標本、有機文物、陶瓷、金屬品和出土文物。每一組別都需要義工的參與,具體人員分配也會視當時的工作進度及需求而定。

  據統計,義工大多為社工、老師、在校學生,以及退休人士等,他們基本沒有相關的文物修復經驗。岑穎雅介紹說,義工經招募后,必須先進行一段時間的專人培訓和實習,等熟練掌握了修復方法和技能后才可觸碰真品。以紙本的修復為例,義工在受訓期間要練習修補破損、為紙張染色、壓平褶皺、撕除膠紙、卸釘等工序。她強調,所有修復工作的原則是“可以還原”,即如果修復部分做得不好,可用工具除去,而文物原本的屬性並無改變。

  楊甦說,如果遇到老化嚴重、質地過於脆弱的文物,一般不會交給義工負責。而且義工進行修復工作時,都會有專業人員監督、指導,確保文物的歷史、藝術價值得以完整保存。

  已連續兩年申請了文物修復義工的陳鳳蓮是一名退休公務員,她讀書時主修中國歷史,兩年間,她每周都會騰出一個全天來到歷史博物館進行文物修復工作,主要參與紙本修復。陳鳳蓮與記者分享她的日常工作,包括修補書籍的虫蛀破洞、為線裝書重新穿線、清理紙張霉菌等。她說,修復古書確實與普通書籍的修補不同,連怎樣拿起一張紙都有特別的夾捏技巧。

  “這項工作任重道遠。”提及招募義工的初衷,楊甦坦言,博物館大多數的藏品都來自民間,如果可以在市民中普及文物修復的知識和技能,讓文保意識成為共識,也許不少散落在民間的文物就不會老化、劣化,甚至消失。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13日 10 版)

(責編:陳苑、許心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