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7月20日訊(記者 張晶雪)“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南北朝時期的古詩《敕勒歌》,讓無數人對充滿勃勃生機的草原無限向往。如今,在廣袤的內蒙古大草原上,許多嘎查(村落)和偏遠地區的牧民依然過著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這些地區通訊條件差,網絡覆蓋率低,傳統的圖書館、文化站等定點式公共文化服務方式並不能滿足這種特殊生活狀況下的牧民的文化需求。那麼,這些牧民是否就無法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答案是否定的。近日,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同內蒙古圖書館館長、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內蒙古分中心主任李曉秋等人驅車從呼和浩特市來到了臨近中蒙邊境的包頭市達茂旗,實地考察了一項名為“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的惠民文化工程。
剛剛到達達茂旗滿都拉鎮文化站,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遠遠看到一位身著蒙古族傳統服裝的男子在一個安裝在牆上的大箱子裡在鼓搗著些什麼。走進一看,這個大箱子就是“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工程所設立的“一級數字加油站”,這位蒙古族漢子正在用各種數據線連接一個小盒子。“這個小盒子叫‘便攜式移動數字加油站’,它集服務器、存儲設備、WIFI為一體,配合便攜式天線,輻射半徑可達1到5公裡。”站在記者一旁內蒙古圖書館計算機網絡部主任張樹杰介紹到,“通過與一級數字加油站連接,它可以同步更新內容,並提供下載服務。不要小看這個小盒子,它裡面最多可以存儲4T的資源,相當於一個小型的數字圖書館。牧民隻需要有一台智能手機,下載一個‘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的平台軟件,就可以免費享受到這些資源了。”
烏達木在一級數字加油站前更新移動數字加油站的資源庫 中國經濟網記者張晶雪/攝
張樹杰向記者解釋數字加油站的工作原理 中國經濟網記者張晶雪/攝
“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軟件平台有漢語版和蒙文版滿足多元化需求 中國經濟網記者張晶雪/制圖
據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了解,數字加油站共分三級,一級設在互聯網可以達到的鄉鎮蘇木。二級設在距離鄉鎮蘇木較遠、無法連入互聯網且牧民相對集中的定居點。三級設在更為偏遠的居住分散或不固定的牧民居住點。數字加油站可以為農牧民提供蒙漢雙語資源,並且推出了個性化定制服務,以“缺什麼、補什麼,喜歡什麼、推送什麼”為原則,通過“定向式”和“訂單式”推送、回傳資源,滿足基層農牧民數字文化資源的需求。
經過仔細詢問,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得知,這位蒙古族男子名叫烏達木,是滿都拉鎮額爾登敖包嘎查的一位牧民。在他家的蒙古包就設立了一個移動數字加油站。每個月,他都會帶著這個“小盒子”來鎮裡更新一次資源。烏達木說,他打算開一家肉類加工企業。如果在以前,就隻能通過收音機或者是找人打聽來學習了解相關的知識,很不方便。“現在有了它(數字加油站),就有很多資料可以學習了!”
烏達木用手機向記者展示已經更新好的資源庫 中國經濟網記者張晶雪/攝
告別了烏達木,我們一行人又來到了巴音花蘇木(鄉鎮)的吉忽龍圖嘎查。在這裡,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看到了移動數字加油站是如何使用的。吉忽龍圖嘎查的移動數字加油站設立在了薩其拉一家,在她家的蒙古包后面豎立著一根“鐵杆杆”,上面還系著五彩哈達。張樹杰介紹,這就是移動數字加油站的移動WiFi發射塔。在發射塔覆蓋的區域內,居住在附近的牧民們就可自由的下載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內蒙古分中心通過數字加油站提供的各類內容了。當地的牧民告訴記者,五彩哈達是蒙古族人民最珍貴的禮物,因為數字文化加油站給牧區的群眾帶來真正的實惠,所以獻上了五彩哈達表達最吉祥的祝福。
移動WiFi發射塔上懸挂著五彩哈達 中國經濟網記者張晶雪/攝
牧民清白(前)騎著馬來到站點,准備下載一些動畫片給自己的孩子。他告訴記者,每隔兩三天他就會來一趟,下載一些蒙古族詩歌、動畫片等等。下載的速度很快,一級動畫片有上幾分鐘就下載完成了。 中國經濟網記者張晶雪/攝
薩其拉告訴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建點兩年多來,幾乎每個月她和妹妹都要到鎮上去更新一次數字加油站的內容。記者問她,站點設置她家,有沒有覺得負責這件事情很麻煩?周圍牧民常常來家裡下載資料,會不會打擾到日常的生活?薩其拉告訴記者,草原人民自古以來都很熱情,互幫互助是傳統。而且,自從設立了站點,家裡幾乎每天都很熱鬧,自己也確實感受到了數字加油站帶來的實惠,文化生活豐富很多,所以很高興能為大家服務。此外,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了解到,吉忽龍圖嘎查是國家設立的禁牧區。薩其拉一家除了依靠國家的禁牧補貼外,還開了一家“牧家樂”營生。薩其拉對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說,自從有了移動數字加油站,來旅游的人也可以免費觀看電影電視劇了。服務好了,人也多了起來。
因為有了這個移動數字加油站站點,附近的居民經常聚到薩其拉(左五)的家裡,儼如一家人。 中國經濟網記者張晶雪/攝
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依托移動數字加油站平台打造的食品溯源系統。通過平台軟件,牧民可上傳牛羊的信息編碼,而消費者就可以通過該編碼查詢到所購買的肉類的來源地。 中國經濟網記者張晶雪/攝
在回去的路上,張樹杰也向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吐露了工程目前遇到的內容和技術難題。在技術上,平台軟件的開發還不夠盡善盡美,蘋果手機iOS系統每次升級,技術人員都需要及時破解,以適配新的系統。此外,還有很多牧民使用安卓系統的盜版手機,平台軟件也無法使用。在內容上,有一些電影大片等,雖然是在局域網內使用,不涉及傳播,也是政府公益行為,但也有可能面臨著版權問題。此外,漢蒙翻譯也是一項巨大的工程。目前,依托內蒙古圖書館的資源,用時6個月,翻譯了5000冊蒙語電子書籍,這還遠遠不夠。
李曉秋則很肯定地告訴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雖然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工程面臨著經費和人才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約,但是,這個工程得民心,老百姓喜歡,我們就一定要堅持做下去。現在已有了村村通,戶戶通,我們要創造人人通!”
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手記:當我們每天暢游在廣闊的網絡世界裡,大談“互聯網+”帶給群眾生活和產業發展的各大好處時,我們似乎忘記了,一些偏遠地區還沒有網絡。當我們每天沉浸在豐富的文化生活中,討論如何更好地促進文化消費時,我們似乎不會想起,一些貧困地區並沒有電影院。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要求均等化,那麼均等化如何實現?就是要讓這些生活在沒有網絡、沒有文化設施的群眾享受和我們一樣的文化服務。沒有網絡,政府就提供網絡﹔沒有文化資源,政府就提供資源共享。公共文化服務不應隻停留在鄉鎮、村落,更應該普及到每一個人。“數字文化走進蒙古包”工程正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而我們也希望,有更多的地區能夠加入到這個隊伍當中來。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