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在抗戰前線寫文章編刊物 撤退時帶"烽火"校樣

2015年07月22日10:41  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巴金在抗戰前線寫文章編刊物 撤退時帶"烽火"校樣

茅盾、巴金主持的抗日刊物《烽火》創刊號。(資料)

  本報訊(記者 施晨露)由市作家協會、巴金故居主辦的“火——巴金的抗戰歲月”圖片文獻展,本周六起在上海圖書館免費向市民開放。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昨天表示:“從作家和知識分子的角度反映抗戰,展示他們的作品和行動對民眾的鼓舞,是銘記這段歷史富有價值的角度之一,也是此次展覽的出發點。”展覽將展至8月6日。

  他始終在前線記錄民眾苦難

  “九月八日,貴國空軍轟炸鬆江車站的‘壯舉’,在貴國歷史上是值得大書特書的罷。……對於這樣冷靜的謀殺,你有什麼話說呢?你不能在這裡看見更大的鬼畜性和殘虐性麼?”1937年,巴金在《給山川均先生》中這樣記述。

  “1938年8月,廣州,‘颯颯’聲一起,一些陌生的人瘋狂地涌進我們的屋子裡來。他們帶著輕微的驚呼,一齊往地上蹲伏。炸彈爆炸了,聲音不大,似乎落在很遠的地方。我覺得奇怪。但是第二次‘颯颯’聲又起了。”這是巴金《在廣州》的記載。

  “聽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我非常高興。不過說句老實話,當時我並沒有想到‘勝利’這兩個字。……這八年來我走過了好些地方,經歷了,看見了許多事情。我自己當然不能說對抗戰盡過多少力。但我卻看見那無數的平民為著這個戰爭流了血,流了汗,犧牲了他們所有的、所寶貴的一切,他們默默地活著,默默地死去。”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巴金在重慶寫下對抗戰勝利的《一點感想》。

  周立民說,巴金很多重要創作和人生經歷,比如結婚,都發生在抗戰期間。從上海到桂林、廣州、重慶,他始終在日軍炮火籠罩的前線,寫文章、編刊物,記錄日軍罪行和民眾苦難,鼓舞中國人民的抗戰精神。此次展覽以“火”為名,正因巴金寫過以“火”命名的“抗戰三部曲”和同名散文,編輯過抗日愛國期刊《烽火》。

  一代知識分子的堅守令人感佩

  《烽火》的前身是《吶喊》。1937年抗戰爆發,上海四家文學雜志共同創辦《吶喊》,由茅盾和巴金主持。1937年底,日軍侵佔上海,改名為《烽火》的該刊物從上海遷到廣州。1938年8月,又由旬刊被迫改為不定期刊。10月20日日軍侵佔廣州前一天,巴金從廣州撤退至廣西梧州,“在那樣的危急時刻,他還隨身帶著雜志校樣,這一代知識分子的堅毅和堅守令人感佩。”周立民說。

  后來,在桂林出版的《烽火小叢書》 卷前語中,巴金這樣記述:“……刊物還不曾付梓,大亞灣的炮聲就隆隆響起了,我每天去印局幾次催送校樣,回‘家’連夜批改,結果也隻能在十月十九日傍晚才取回全部紙型。第二天黃昏,我們就倉皇離開廣州,我除了簡單的行李之外,還帶著本期‘文叢’的紙型,二十一期的‘烽火’半月刊雖已全部排梓,可是它沒有制成紙型的幸運,便在二十一日廣州市的大火中化為灰燼了……這本小刊物的印成,雖然對抗戰的偉業沒有什麼貢獻,但它也可以作為對敵人暴力的一個答復:我們的文化是任何暴力所不能摧毀的,我們廣大的肥沃的土地到處都埋著種子,我們的文化、我們的土地和人民永遠存在”。

(來源:解放日報)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東京奧運會今日看點:中國隊向女子蹦床金…
  2. 初心砥柱天地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
  3. 重慶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
  4.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發布一批干部任前…
  5. “祝融號”火星車累計行駛708米!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