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海南儋州“調聲”:人人是歌手 山水是歌台

本報記者 丁汀
2015年07月31日08:3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手拉手唱調聲。
  柯人俊攝

  聽說記者要去儋州,去過那的朋友熱心介紹:“你一定要去看看儋州人唱調聲。真的,那個真是太厲害了。”

  仔細一了解,這個當地的山歌還真是歷史悠久聲名遠揚。產生於西漢,發源於儋州市北的三都、峨蔓、木棠等一帶沿海地區。2006年還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可是這些,似乎還不能說明為什麼看過儋州調聲的人覺得“太厲害”。等到了儋州才知道,儋州調聲,厲害在會唱的人數多,愛唱的人熱情和調聲之豐富上。

  一種地方民歌,為什麼會流傳千年還讓人愛唱、愛聽?為什麼在當地,有人願意唱調聲連飯也不吃?

  儋州自古稱歌海

  儋州人還有誰會唱調聲?儋州市文化館館長陳照榮聽到這句外行話,忍不住笑了:“誰會?我們儋州有百萬人口,差不多七成人都會唱。70年代前出生的人,隻要會說儋州話的都能唱幾句。”

  陳照榮說,有首歌能形容儋州人唱調聲的人之多:“儋州自古稱歌海,山歌催得百花開﹔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

  不僅多,而且人們愛唱歌的心情,熱切得有點隻爭朝夕的急迫。“調及春景未殘就,莫到老邊‘巴眼人’”。這是儋州本地話,意思是要趕在青春還未過去的時候唱調聲,不要等老了不能唱了,才羨慕那些唱的人。

  直至今日,農閑時分,節假日裡,隻要天氣好,晚飯過后,三三兩兩的人就走到廣場上,田地空曠處,手拉著手,男一排,女一排,手拉著手唱調聲。人多的時候,唱的唱,看的看,笑的笑,評的評,人多的時候能上萬,少的時候,也能有幾十上百人的排場。那個熱鬧勁兒,一點也不亞於風靡全國的廣場舞。

  當地人說,調聲用儋州話唱“最有味道”。在海南,儋州話隻有儋州地區常年居住的人才能聽懂。但這並不妨礙調聲在自己的“地盤”生生不息。甚至在外地的儋州人,也聚起來唱歌:儋州人出來唱調聲,說唱就唱,他鄉與故土,似乎也近了些。

  “調聲在儋州這麼火,有專業的演出團隊嗎?”記者問。

  陳照榮想想,很認真地說:“也有,也沒有。”這是怎麼說的?陳照榮說,調聲生於民間長於民間,民間愛唱的人特別多,很多村也有自己的調聲隊。所以如果要賽歌,每個村都有賽歌隊,像攀步村的男調聲隊和北盛村的女調聲隊,都是比賽展演的主力,但是市裡還真沒有專門的演出團隊。

  流傳至今有秘訣

  一種有2000多年歷史的地方音樂品種,而且隻有儋州地區的人才能懂,怎麼流傳至今,而且還讓大家這樣喜愛呢?儋州市調聲山歌協會會長郭炳聖說:“正是因為調聲生於儋州,長於儋州,曲調優美,情理交融,才能雅俗共賞,流傳至今。”

  郭炳聖研究調聲30多年了。今年10月,他將在儋州大戲院舉辦自己的演唱會。演唱會共有十幾首曲子,有的是老調新作,有的是老曲新詞。總之,有傳統,有創新。

  不拘形式,表達靈活,或許是讓這種地方音樂流傳至今的秘訣。調聲的確優美。近似民間小調的旋律,歡快活潑,朗朗上口。旋律中經常出現調式交換和轉調變化,顯得百轉回腸。入調聲的儋州話也雅致。年輕的姑娘叫“姑”或“儂”。有的表達生活中的小哲理“不墾山崩不是龍”“有心不忘在迷路”,有的反映自然中的美景“夜靜管觀星斗定”,有的直接表達調聲的魅力“調聲不做無雅味”“明天唱上北京城。”更多的,表達青年男女的情感,男歌高亢激越,女歌婉轉綿長。不懂詞的,聽多了,也能哼上幾句。

  雖多為情歌,但並不妨礙調聲寓情於理。比如抗戰期間流傳很廣的“抗日不怕難”“朱德兵馬盛”等,唱著唱著,人們的血液就沸騰起來了,鼓舞了人心,也鼓舞了抗日的勇氣。幾十年過去了,很多老年人干活時,還是喜歡唱。

  目前儋州已經收錄的調聲有600多首。常用的曲調大概有50來首。唱調聲,不需要伴奏,不需要舞台,隨走隨唱。隻要是塊能站開人的開闊地帶就能唱﹔也不需要特別的創作,即興發揮,看到什麼唱什麼。有特別愛唱的人,在家拿個毛巾也能編到曲裡,叫人吃飯也能唱著表達。

  在儋州泊潮村,村裡的喇叭依然經常會放起調聲的曲子。村裡的起哥,是遠近有名的調聲粉絲。起哥原來在市裡務工,工作之余,隻要聽說哪裡有調聲唱就趕去唱歌。后來索性不干了,直接回村裡拉起隊伍自己當起調人唱歌。卻難免生活受到影響,日漸困窘。村裡人見狀,也編了調聲來唱他。大概意思是“家裡下頓沒著落,愁壞家裡的老婆﹔大哥依然對著歌,誰也沒有他快活。”配上調子,並不覺得譏諷,倒有幾分同情甚至艷羨之意。

  願使青年愛調聲

  調聲在儋州火是火,可是在陳照榮、郭炳聖們看來,和很多民間藝術的情況一樣,也面臨青黃不接的困境。

  青黃不接,首先表現在唱歌的人方面。“現在看著還可以,再過幾年估計就懸了。”郭炳聖說。“30歲以下的年輕人,願意唱調聲的太少了。“調聲能傳承到今天,就是因為民間青年男女愛唱,要是他們都不唱了,調聲的前景就不樂觀了。”陳照榮說。

  青年人中唱得好的越來越少,國家級儋州調聲代表性傳承人唐寶山已經年過60,而省級儋州調聲代表性傳承人也年逾50。

  儋州市雖然經費緊張,但還是不定期舉辦調聲賽歌會。陳照榮一提起賽歌會就高興了,“第一次賽歌會,我3個手機號都被打爆了,人山人海,就跟過年趕集一樣。3天沒回家,簡直要忙瘋了,可是也開心死了。”

  郭炳聖的演唱會,也得到了市裡的支持。不僅如此,儋州還制定了儋州調聲項目2013—2015年保護規劃。

  按照規劃,儋州市不僅要成立調聲山歌協會,文化館還要組織有關人員從事調聲的普查和採集工作,收集整理民歌調聲編成冊子。舉辦培訓班,每次培訓30—50名調聲骨干。

  最令陳照榮高興的,是儋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儋州市第四中學“結上了對子”。第四中學成了儋州調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培訓基地。陳照榮們抽空就去給初中生上課培訓,教孩子們唱調聲。“現在很多孩子都會唱了,能唱能和,有的還會打腰踢腿,挺像樣的。”陳照榮說:“調聲生於民間長於民間,傳承之路,還應使更多的青年愛上調聲。”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31日 14 版)

(責編:陳苑、許心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