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所有文物的市場方向與出路

2015年08月17日09:56  來源:深圳特區報
 
原標題:私人所有文物的市場方向與出路

  原標題:私人所有文物的 市場方向與出路

  自古以來,私人所有文物的饋贈、轉讓、出售現象從未間斷。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曾被一概賦予國家屬性專營的文物,也隨著立法、細化與有限許可,迅速形成市場行為並隨之普遍和常態化。據有關機構統計,目前全國從事文物交易的公司和專業機構已達22000家,從業人員約45萬人。非專業從事文物交易的機構及無商業登記的個體商販更多達150萬人,加之近800萬文物收藏愛好者和過千億的年成交額形成的業態,不僅成為文化經濟的一個重要支脈,亦成為億萬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由於文物品種繁多、屬性與品質的復雜性,相關法律與市場監管機制尚待完善,供需盲目的現象十分普遍。一方認為,隻要擁有的文物合法夠檔次,絕不愁買家和好價錢。一方認為,買時容易出手難。雙方都認為,規范的文物交易市場,將是從業人員和收藏大軍乃至國家文化經濟的一大幸事。國家文物法指出,文物收藏單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照法律許可方式收藏的文物,可以依法流通。因此,在目前環境下,把握文物流通的必要環節與要素,探明私人所有文物的市場方向與出路,勢必有益。

  依法取得法律保護有出路

  不賭僥幸寧缺毋濫保增值

  探究私人所有文物的市場出路,首先要清楚來路。目前,人們依法收藏文物的主要途徑主要來自傳承、文物商店、拍賣、饋贈和私人轉讓,也有相當一部分收藏愛好者在各地的古玩市場或地攤上淘得。此部分雖然在法律規制上有待完善,卻量大驚人。其中,雖不乏自家祖傳的寶貝,卻由於大都無法証明,被盜墓文物混入的例子亦屢見不鮮。由傳承、贈與、文物商店購買、拍賣來的文物,可堂堂正正按自己意願出售叫價。來路不明或不正的文物,在尋求出路時,就成為一個繞不開的結。因此,若要對自己的收藏尋出路,在決定購買時,應首先確定其合法性。

  人們購買收藏文物,通常因為喜好和增值。文物的保值與增值,即是文物不可再生、不可復制性所決定,也是收藏愛好者的共同願望。喜歡也好,增值也好,前提是合法所得與保真。隻要所購文物是合法所得、是真的,無論價格高低,都不失其意義。倘若來路不正,不要說將來沒有出路,甚至不如一件仿品。至少,不用擔心被追究。當然,假物不僅不能令人開心和增值,還會浪費精力和金錢。

  收藏愛好者通常在當初憑喜好見啥買啥,往往不辨真偽,不懂是非,但求便宜,不求品質。其結果,在收了一大堆雜貨和慶幸自己“撿漏”過后,才冷靜下來,開始分辨孰真孰假,孰是孰非。有的甚至會被文物騙子以拍賣誘惑,再次上當受害。這樣的例子不斷上演,屢見不鮮。需要強調的是,在當局加大對文物騙子打擊力度的同時,收藏愛好者亦應潔身自好。不僅要在購買文物前先了解相關法律和文物知識,更要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與品位,切忌賭博與僥幸心理。應本著寧缺毋濫的態度,盡可能到有文物資質的公司和文物商店選購。獲取國家正規的文物發票與合同,是合法所得、合法出售與增值的必要條件。

  講究品質酒香不怕巷子深

  貨真價實皇帝女兒不愁嫁

  一份調查指出,在我國,收藏家分五類群體。第一類是“有傳承的”那部分,是祖孫幾代都喜歡收藏,通常有較好的家庭教育背景。第二類是新興的一批收藏家,有強大的企業資金作支持,他們購買水平通常都是“千萬級”以上的藏品。第三類是專業收藏人士,都是從“喜歡”的角度去收藏。第四類是文化人群,他們從研究的需要去收藏。最后一類就是大眾收藏,媒體宣傳、藏家故事等,激發了他們的收藏興趣,進而投身收藏圈。群體不同,所關注、收藏的品質與出路自然也不盡相同。

  收藏與拍賣是一對孿生兄妹。雖性質不同,卻因血緣關系相依為命。即是說,有收藏,就有拍賣。有拍賣,必然促進收藏。有關行業發布的藍皮書顯示,前年,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總成交額313.83億元。今年以來,包括香港和台灣在內的中國藝術品拍賣成交額為244億元,全球藝術品市場拍賣額更高達500億美元。據北京市文物管理部門統計,僅北京地區而言,現有文物藝術品拍賣企業114家。近年來共舉辦各類文物藝術品拍賣會近700場,上拍文物總數達64.5萬件(套),總成交額達1125.17億元。拍賣,成為前三類收藏家所藏文物的主要出路。

  “酒香不怕巷子深”,是說酒釀得好,消費者不會因巷子深而怯步。而“皇帝女兒不愁嫁”,不僅表示其自身條件好,同時也暗喻自命不凡而故步自封。如果前者比喻隻要收藏的文物合法、夠品位,不愁沒人要比較合適,那麼,后者比喻即使是珍稀文物,也要做好宣傳、找對路才是。一位拍賣現場的記者認為,佳士得的營銷策略是獲得成功的關鍵。“錦瑟年華——安思遠私人珍藏”拍賣會之前,他們在北京、上海和香港做了一系列推廣宣傳,反復強調安思遠的生前名言:“於我來說,藝術收藏為世間最妙的事業。你永遠不會厭倦,也永遠不會有終點。”“如果你無意與一件藏品朝夕相對,就不要去收藏它”。“朝夕相對”,成了佳士得打出的一張重磅感情牌。拍賣會上對安思遠公寓生前狀況的還原,情景模擬現場體驗,加上早已流傳的安思遠傳奇故事,都為藏家們高價購買增添了不少籌碼。

  文物不二哪來哪去尋共識

  做好功課積極參與覓知音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件文物,卻有著無數共同愛好的知音。有消息指,安思遠私人珍藏拍賣會在今年3月17日的首個夜場中,共57件拍品,而登記拍賣號碼牌就達500位之多。500個人去爭50件東西,而且一個號碼往往是幾個人一起用,加上電話委托席,至少有20個人去爭一個東西,價格自然高漲。有人對此總結為,成功的拍賣,首先是成功的宣傳。讓人人皆知,皆知價值,皆知難得,是私人文物的高級出路。一個實例令人深思。1997年,一個企業老板在廣州一家文物商店以110萬人民幣買的一個天球瓶,15年后,廣州那家文物商店欲以10倍售價回購他的天球瓶,而藏家堅持1500萬才放手。正當雙方為一個小數猶豫不決時,半路殺出一個程咬金,多出50萬,以1550萬抱得“天球”歸。文物公司因繁瑣的規制未能如願,卻成就了買賣雙方。

  據悉,被譽為“中國古董教父”的安思遠先生終生收藏的近2000件藏品,在7天的競拍中便散落世界各地。其中,大部分還是回到了中國這片原本就屬於它們的土地。這或許印証了那句名言:哪裡來到哪裡去……我們試想,半個多世紀與環繞地球的周旋,安思遠的私人收藏尚且“哪來哪去”,我們在哪裡買的,為何不能再到那裡去賣呢。當然,“哪裡來到哪裡去”並不一定是物歸原主,也不是沒有代價,相反,那些別來無恙、易主有度的文物精靈們,在有序的傳承中一次次地體現了它們的價值,亦成就了一批批帶它們回家的收藏家們。

  文物的出路不僅限於拍賣,近8000萬的收藏愛好者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人們在去粗取精、升級換代中,不斷追求著更高級別、更好品質收藏品,這個過程,就是這個龐大群體營造出的無限市場。此外,各地每年競相舉辦的文物博覽會、交易會、巡展會等,亦給收藏愛好者提供了廣闊的交易平台。原本“固若金湯”的國有文物商店,也在市場的沖擊波下放低姿態,嘗試多種經營。不少文物商店不僅主動與民營古玩店聯合經營,還利用自己的品牌、技術、渠道和經驗優勢廣羅客戶。一些拍賣公司甚至走進社區,利用普及文物知識、免費為市民鑒定的機會,與社區居民零距離接觸和征集文物。所有這些,都給私有文物開辟了廣闊、便利的出路。隨著各地對成立“文物產權交易所”的呼聲越來越高,相信不久的將來,廣大收藏愛好者將迎來更加明媚的春天。

(來源:深圳特區報)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東京奧運會今日看點:中國隊向女子蹦床金…
  2. 初心砥柱天地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
  3. 重慶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
  4.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發布一批干部任前…
  5. “祝融號”火星車累計行駛708米!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