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曼戰爭70周年:隆美爾曾違背希特勒死守命令

2015年08月24日08:10  來源:新京報
 
原標題:阿拉曼戰爭70周年:隆美爾曾違背希特勒死守命令

阿拉曼戰役中的蒙哥馬利。

1942年,阿拉曼,英軍步兵在坦克的掩護下行進。

  當地時間2012年10月20日,埃及阿拉曼,二戰老兵在阿拉曼英聯邦戰爭公墓參加活動,紀念阿拉曼戰爭70周年。

  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史跡

  器與術

  柏特來姆行動

  在阿拉曼戰役發生幾個月前,盟軍使用了一些欺騙戰術,在戰斗地點上欺騙德軍,並讓他們獲得錯誤的發起時間。這些欺騙的代號為“柏特來姆行動”。

  盟軍一開始在基地大量制造各種欺騙器材,假大炮、武器、牽引車進入陣地。而到了戰爭前夜,集結的假卡車被后方開來的真卡車替代,假卡車則被送入后方,讓后方車輛密度看起來不變。

  他們還用膠合板來覆蓋住吉普車,使之看起來像坦克,有的坦克也被蓋上了膠合板,借以迷惑盟軍。

  同時傾倒了一些廢棄物品(比如拆掉的旅行箱)並將它們偽裝起來,使它們看起來就像彈藥庫和糧倉。

  軸心國軍很自然地發現了它們,但是在此之后盟軍沒有發起大規模攻擊,而且一段時間過去后那些“彈藥庫”和“糧倉”的位置也沒有改變,於是軸心國軍也就沒把它們放在眼裡。

  這使得盟軍能在夜間將前線的假裝備和廢棄物換成真正的坦克、彈藥庫、油罐和糧倉,而不被敵人發現。

  與此同時,盟軍還在南方建造了一條假的輸油管,這讓軸心國軍認為戰役主攻將從南翼開始。

  “柏特來姆行動”最后計劃成功,受到當時英國民眾的贊揚。

  啟示錄

  阿拉曼戰役

  阿拉曼位於埃及北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北非地區的主戰場。1942年10月底至11月初,英國軍隊在此給德意法西斯軍隊以沉重打擊,史稱阿拉曼戰役。

  1940年7月,意大利趁英法在西歐失敗之機從埃塞俄比亞進犯東非英軍。1941年1月,英軍對意軍發動進攻,收復了東非的失地,並在北非重創意軍,俘敵13萬。2月,德國隆美爾將軍率德國非洲軍團進入北非地區增援意大利軍隊。在德意聯軍的攻勢下,英軍開始從利比亞敗退。1942年7月,德意聯軍自利比亞突入埃及,進抵距開羅隻有350公裡的阿拉曼地區。但由於盟軍控制了地中海的制空、制海權,駐北非德軍因兵力及裝備補給不足而無力繼續向前推進,被迫轉入戰略防御。

  與此同時,英國在美國的支援下不斷加強其在北非的軍事力量。經過周密的准備,英軍第8集團軍司令蒙哥馬利決定於10月下旬發動代號為“捷足”的反攻,在突破德意軍的防御地域后,迅速向西挺進,佔領利比亞昔蘭尼加和的黎波裡塔尼亞全境,配合即將在北非登陸的英美聯軍,將德意軍全部逐出北非。

  10月23日夜,英軍向德意軍陣地南北兩翼發起進攻。25日,英軍在戰線北部突破敵軍防御陣地。28日,英軍調集主力在北部戰線繼續猛攻,迫使南線德軍增援。德軍北上增援后,英軍立即集中兵力於11月2日凌晨在南線發動代號為“增壓”的戰斗,攻擊德意軍接合部,並突破敵方防區,向西挺進。11月4日,隆美爾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命令向西撤退,4個師的意大利軍隊隨即向英軍投降。

  至此,阿拉曼戰役以英軍的勝利宣告結束。阿拉曼戰役是北非戰局的轉折點。此后,德意法西斯軍隊開始在北非地區節節敗退,直至1943年5月被完全逐出非洲。

  1942年10月23日夜晚,一個晴朗寧靜的月圓之夜,盟軍千門炮和千輛坦克在埃及西部的阿拉曼小鎮火車站附近悄悄待命。

  晚9時40分,882門炮齊齊開火,打向德軍陣營,火光沖天。第二次阿拉曼戰役就此開始。

  隨之“輕足行動”展開:盟軍首先出擊的是步兵,因重量太輕他們不會觸發反坦克地雷﹔步兵推進的同時,工兵則在被稱為“惡魔花園”的軸心國地雷陣中,為隨后的裝甲部隊開辟一條安全通道。

  戰爭之初,“沙漠銀狐”隆美爾的北非軍團有8萬兵力和540輛坦克,但盟軍的力量還要翻倍,蒙哥馬利帶領下的盟軍來自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和南非以及自由法國和希臘,第八集團軍擁有了23萬兵力,1440輛坦克。

  戰役激烈,士兵和坦克不斷消亡。在一場最大規模的坦克戰后,隆美爾違背了希特勒命令死守的意志,選擇保護兵力,在11月4日選擇完全撤退。

  阿拉曼戰役以盟軍勝利為告終,它成為北非戰場的轉折點,這也是敦刻爾克大撤退后,英國教堂慶祝的鐘聲,再次響起。

  面對勝利,丘吉爾說出兩句名言。他說,阿拉曼戰役前,我們從來沒有打過勝仗,阿拉曼戰役后,我們從來沒有打過敗仗。

  他還說,“現在還不是結束,甚至還不是結束的開始,但可能,是開始的結束。”

  【對峙】

  后撤阿拉曼盟軍不再退卻

  科林·拇尼回憶往事,清晰記得他是在1942年8月,作為蘇格蘭高地警衛團的一員被派到埃及。

  剛踏入這片陌生土地的新鮮感,很快被酷熱、蒼蠅、干渴和沙塵暴的煩惱所取代。

  他知道這裡正在打仗,隆美爾和他的“北非軍團”,像石刻一樣被刻在所有士兵心裡。

  很快,科林·拇尼被派到了一個叫做阿拉曼的地方。

  當年,這裡幾乎是一片無人之地,僅有一個火車站,簡陋而破舊,圍繞著火車站零星分布幾處建筑,一條滿是鐵鏽的鐵軌延伸遠方。

  就在這裡,被隆美爾打得一路后撤的英國第八集團軍停了下來,他們選擇不再退卻。

  距離阿拉曼90多公裡外,就是亞歷山大港,英軍如果再繼續后退,德國人可能越過港口,打到埃及,再追擊到開羅。

  和北非其他的沙漠不同,阿拉曼的特殊之處在於,它的北部是海,南部則是一片下沉的巨大流沙帶和鹽沼,叫做蓋塔拉窪地。

  如果在這裡布下防線,德軍就不能施展他們擅長的方式繞開英軍防線襲擊,而那些重型坦克,根本無法通過這片窪地。

  英國人已很久沒有品嘗到勝利的滋味了。

  一年前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慘狀還深深印在所有人的腦海中。西歐早已是納粹德國的屬地,“巴巴羅薩”計劃把蘇聯打得措手不及,英國人雖然在本土上空阻止了德國空軍,保衛了家園,但他們知道,希特勒對孤單抗爭的英倫半島發動全面襲擊,只是早晚的事。

  更糟的是,北非也被卷入戰事。

  希特勒本對北非沒有太大興趣,但敦刻爾克大撤退后,急於表現的墨索裡尼進攻北非。

  這裡的蘇伊士運河,是一條英國從地中海運送物資到遠東的關鍵供給線,佔領北非,也意味著中東豐富的石油資源。再從整個歐洲戰場來說,北非是盟軍的后方屏障,有著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

  英軍迅速出擊,在短短半年內將意軍打回起點,希特勒則派出了他的得意將軍隆美爾,來挽救墨索裡尼的戰局。在沙漠中,這個所向披靡的德國名將又將英國人打回到起點。

  此后的戰事陷入拉鋸戰,北非城市班加西、的黎波裡等數度易手。

  到了1942年,盟軍佔領的港口托布魯克,在堅守許久后終被攻破,隆美爾戰車將英軍逼回了埃及阿拉曼附近,兩方軍隊各自布陣,對峙著,戰事再度陷入僵局。

  【准備】

  你有地雷陣我有“輕足行動”

  每一周,科林所在的營都要以演練的名義去攻打一個山脊,士兵們私下說,這就是即將發生大戰時要攻打的對象。

  “我們已經牢記在心了,知道自己要去哪兒,怎麼最快到達。”后來他對兒子口述這段歷史時說。

  軍隊被重組,科林所在的連,成為第八集團軍的前線部隊,他的任務也發生了變化,成了一名通訊兵。

  除了科林和他的同伴們,英軍的最高層人事也在發生變動。丘吉爾撤了司令奧金萊克,派出了一個脾氣同樣不好的將軍蒙哥馬利。他決定打一場大反擊。

  在蒙哥馬利看來,要將北非戰場轉敗為勝,需要盟軍突破敵方最大的優勢——地雷陣。

  此時,蒙哥馬利手下的軍隊有著人數上的優勢,在英國空軍的保障下,坦克所需要的汽油,也能夠持續不斷從海路運來。

  隆美爾雖善於沙漠作戰,但因為窪地的存在,他無法用他擅長的策略繞過英軍防線。更不利的是,他生了重病,隻能回國療養。

  對於盟軍而言,此時最大的障礙,就是德軍在兩軍對壘的中間,布了整整8公裡寬的地雷陣。

  為進行全力准備,盟軍第一到第十裝甲兵團,都被派遣而來,重組、演練。

  在12裝甲兵團的上校弗萊德克·漢恩的記憶中,訓練都在晚間進行,前方被布上一些虛擬的地雷陣,掃雷兵們模擬清除了地雷,坦克兵則依據很微小的標識避開地雷前行。

  坦克之后,就是裝甲車的大部隊緊隨而上。在坦克沖越防線后,裝甲車便開始向敵軍所有的目標集中掃射。

  1942年10月22日,科林和其他士兵被帶到海邊,享受著難得的新鮮海風。正是在這裡,他們獲知了一個早已預料到的命令。

  “明天晚上,10月23號,我們對戰北非軍團。”一名陸軍上校對集合后的隊伍說。科林在這一天首次聽到蒙哥馬利的名字。

  而“蒙蒂”(士兵們很快給了蒙哥馬利這樣一個稱號),給年輕士兵的任務是,在德軍地雷陣中開出一條路,讓裝甲部隊能夠穿過。這就是“輕足行動”。

  這讓科林非常驚訝,“蒙蒂”之前所有的戰術都是裝甲部隊先上,步兵其后,現在卻完全相反,更何況這些步兵90%都沒有實戰經驗,大部分人對實戰的理解,就是跟在坦克之后,帶著一絲安全感血戰。

  “真夠有你的,蒙蒂。”他當時在心裡諷刺道,“難道不該讓我們先嘗嘗戰爭的可怕后,再試你的新主意嗎?”

  【開火】

  “地獄之火”爆發炮彈照亮夜空

  10月23日,在戰壕裡等待許久的科林吃了來北非的第一頓燉牛肉,晚上9時,他和戰友背著無線電等設備,在星空和滿月的映照下,悄悄跳出戰壕,來到指定的位置,等待反擊時刻的到來。

  “就是在那時,我的思緒回到了家鄉,我想念著妻子,所有有她相伴的短暫美好的時刻。”科林回憶說。戰爭前,其實他並不太常去教堂,但那一晚,在等待的時光裡,他向上帝做了祈禱。

  最后的時刻,出奇安靜,周圍所有士兵們都默默拽緊來復槍,他們身上的刺刀被抹上黑油,不至於在月光下暴露了他們的存在。

  科林背著的無線電鬆了,他扭頭去調整背帶,就是在這個時刻,“地獄之火”爆發了。

  那是晚上9時40分,盟軍延綿數公裡的近900門炮同時開火。

  科林腳下的沙土鬆動了,頭頂上好像有快車直躍而過。他轉過頭去,地平線上,紅色的火焰刺擊著天空,火光延綿數英裡,從四面八方而來。被打出的彈殼,在明亮的火光中劃出一道道弧線。大地也在震動,他似乎能感到腳底下一陣陣聲波傳來,上下抖動著。

  這個場面也烙印在弗萊德克·漢恩的記憶中。晚年時,他對媒體說,北非戰役前,他早已參加過數次戰役,其中就有敦刻爾克大撤退。但這一晚所有的炮火同時開火的場面,還是讓他終身難忘。

  “天空被炮彈照亮了。我們在一英裡之外,還是能聽到震耳欲聾的炮響。我看到過很多火力防線,但從未見過這樣的。”弗萊德克·漢恩慨嘆說。

  炮擊持續了五個半小時,每門炮都發射了大約600發炮彈。汽油燃燒成的火點散落在沙漠各處,天空像被點著了一樣,空氣中回蕩著似乎永不停止的轟鳴聲。

  晚上10時,盟軍的步兵開始在火力配合下前進,到了雷區,他們會拿著刺刀來回掃著,在地雷陣中清出一條安全通道。

  那一晚的所有細節都烙印在士兵托馬斯的腦海裡。天空明朗,可以清晰看見每架斯圖卡轟炸機扔下的一顆顆炸彈。

  也是在明亮的月光下,科林看到了壯觀的景象:數千名步兵低著頭,在原本的無人之地往前沖。

  德軍陣線回過神來后,開始全面反擊,盟軍隊伍中傳來了受傷的痛苦喊叫,一些人倒下了。號叫也從科林身旁傳來,一名隊友的臉痛苦地扭曲了,鮮血從他手臂流了下來。

  但指揮官命令,不能等待隊友,必須繼續前進,他終於跑到了指定地點,開始快速挖戰壕。

  天亮后,科林看清了沙漠上的一些變化:地雷陣中,出現了白膠帶分隔出的長通道,他知道,那是工兵忙了一夜的掃雷成果。

  很快,盟軍的裝甲車開始在安全通道中行駛,但通道很狹窄,在某些地方,裝甲車擠得無法動彈。科林看到,有兩輛坦克同時被炸飛,就因為它們都不小心往通道外偏離了一點點。

  第二天清晨,托馬斯目睹一群意大利和德國兵投降的場面,他們顯然還沒能從前夜的火力中回過神來,而托馬斯則驚訝於這些軸心國士兵的年齡,他們看起來不像士兵,而是男孩。

  但反擊也隨即而來。那天早上,引擎聲轟然作響,德軍坦克來了,又是一場坦克與反坦克機槍的大戰。

  托馬斯的腿部中彈。他看到自己軍隊裡,所有的坦克都在燃燒,這些坦克爆炸產生的沖力,又像一張無形的大手一樣,把吉普車推到了空中。坦克燃燒得厲害,他能感覺到,臉上的皮膚像被剝開一樣刺痛。

  托馬斯被一輛澳大利亞戰地救護車送到了新西蘭的救護站,“輕足行動”中,他所在的D連,失去了超過一半的士兵。

  【勝負】

  “德國人逃了!”空氣也變得新鮮

  這場戰役中,戰士們幾乎每天都在不同的戰壕裡度過,日子漫長而難熬。頭盔得時刻戴著,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一顆流彈會射向你。斯圖卡轟炸機每天都會扔下炸彈。但漸漸的,隨著盟軍防線愈發前移,德軍也慢慢安靜起來。

  每天從早到晚,沙漠裡的通道都源源不斷地駛過各類卡車,向前輸送各類戰爭物資。這個聚集兵力的通道,每天也會遭到德軍坦克的炮擊,但司機們並不會停下腳步,一旦一輛車被炮彈擊中,他們會很快把殘骸拉到外面,保持道路通暢。

  養傷結束的隆美爾此時重返戰場,開始了激烈的反擊。

  負責為機槍輸送彈藥的士兵亞瑟·沃德曾參與了阿拉曼戰役中最為艱難的基德尼山脊攻堅戰。那是德國人聚集最多兵力和坦克的地方,炮火、機關槍和炸彈密集如雨。

  “我以為我們都要撐不過這一天了。”他對后人口述說。那一天,他們每人分到了一勺朗姆酒,而這種事,隻有戰斗異常激烈的時刻才會發生。

  11月2日凌晨,最激烈的戰斗開始了,炮彈燃起的煙重得就像大霧一樣。

  亞瑟遭遇了兩輛MK IV型坦克,突然,炮彈落到了他們機槍的四周,其中一顆的沖擊波把他彈到一邊,煙霧消散后,他才發現兩個年輕人倒在了地上。

  戰友死去,戰斗還在繼續。這場仗從早打到晚,到了夜晚,士兵們累得幾乎失去了意識。

  同一天,科林從海岸邊的艾莎山趕到了戰線南邊支援南非軍團,到時已是深夜。他挖了戰壕,等待天亮。

  戰壕前方,是一架搭載布倫輕機槍的裝甲車,它被德軍炮彈直接擊中,變成一堆廢銅爛鐵,有兩名英軍士兵的尸體已經腐爛。

  這讓他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幕:在一名死去的年輕意大利士兵身邊,滿是碎裂的紙張、照片、地圖和書信。他撿起了一張彩色明信片,上面畫著一對相擁的情侶,看文字,這是死去士兵在意大利的女友寄來的。

  “戰爭真是愚蠢。”他心想,這人和他一樣,家鄉也有一個愛著他的女人,“問題是,這些意大利人並不太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戰,而我們知道。”

  11月4日,戰役的第13天,科林和其他士兵終於盼來了一個好消息:“德國人逃了!他們被打敗了!”

  就在那一天,科林加入了對隆美爾剩軍的追逐。一路往西,他感到空氣越來越新鮮,再也不是那種血腥的味道。他看到了藍色的地中海,海浪輕輕地往岸邊打出泡沫。

  他們來到了主干道,他被眼前的場景怔住了:第八集團軍的車輛遍布,一路綿延到視野之外。

  之前的低落士氣一掃而空,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勝利的笑容,似乎每個人都堅信,無論發生什麼,德國人再也不會打回來了。

  A18-A19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金煜 朱柳笛

(來源:新京報)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東京奧運會今日看點:中國隊向女子蹦床金…
  2. 初心砥柱天地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
  3. 重慶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
  4.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發布一批干部任前…
  5. “祝融號”火星車累計行駛708米!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