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武漢9月14日電(記者 夏靜 通訊員毛雨爽)“這是一場錯過了會感到遺憾的展覽,”武漢美術館藝術總監高小林在“視域的狀態”跨界沙龍上說,“我來來回回認真地看了四遍,觸動很大。”9月12日,來自文學、哲學、建筑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武漢美術館,共同探討以湖北美術學院院長徐勇民為代表的藝術家跨界創作。
“1861年之前,亞平寧半島由若干個國家組成,許多城市甚至比當時的國家名氣更大。文化與藝術,在權力和版圖的爭斗攫取中實現了融合,一條縱貫全境兩車道高速公路,將這些名氣不分伯仲的城市拉近了許多。”在武漢美術館的1、2號展廳,不時有觀眾駐足閱讀,與以往的展覽不同,本次展覽的所有作品都配有旁白,在引導觀眾加深對作品理解的同時又不時激發別樣的解讀。
2015年9月8日—10月7日期間,武漢美術館展出徐勇民的個展——《新建文檔》,參展的作品包括徐勇民自2007年至今的100余幅畫稿以及文字手稿數十件。在展廳中,可以看到包括憶寫湖北畫壇老藝術家的文章手稿、對水墨語言的探索畫稿以及歐洲、古巴、土耳其等多地觀覽時所做的速寫寫生。“探討生活與藝術、寫作與繪畫的關系,構成了這次展覽的一大特色。”武漢美術館副館長劉宇說。
展覽同期,由武漢美術館出版的《新建文檔——徐勇民軋記》出版發行,收錄徐勇民先生2007年至今的文章40篇,約十五萬字,配圖200余幅,分上下兩卷。
“在這個展覽裡,我以自己的真實身份出現在展覽空間中,而不是直接、武斷地被定義為一位老師、一名畫家。我希望觀眾在參觀這些作品的時候,會想‘原來他是這樣去工作的,原來他是這樣去搜集創作素材的’,會對我和作品有更客觀的看法。”徐勇民希望這次展覽和這本書能夠讓觀眾更深入地了解一個藝術家背后的故事。武漢音樂學院副院長李幼平認為徐勇民是一名優秀的藝術教育家,他顛覆了以結果為導向的主流教育價值觀,強調的是對過程的追求,而這本書正好告訴了讀者過程的重要性。
武漢美術館館長樊楓稱徐勇民是“穿越的人”,他的第一次“穿越”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他與李全武合作的連環畫《月牙兒》在“全國第六屆美術作品展”中獲得金獎,個人創作插畫圖《家》獲得銀獎。這次的“穿越”,徐勇民又將自己平時積累的文稿與在碎片中創作的畫一起展出,實現了美術界向文學界的“穿越”。徐勇民堅持在平凡的生活中尋找藝術的話題和源泉,在藝術的表現上往往以“小”見“大”,而這些與他平時的積累有著密切的關系。作為藝術家,徐勇民堅持閱讀和寫作的行為已經不能用“勤奮”二字概括,因為它已經成為徐勇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他的文字對新生事物始終保持著長久的敏銳,這種敏銳又不斷刺激著他的藝術創作。
在沙龍會上,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劉玉堂對這本書給出了高度評價,他認為徐勇民先生的文優雅靈動,具有哲學家的思維,藝術家的眼光和文學家的筆觸,其中既有他對湖北老一輩藝術家的評論,也有結合讀書閱畫對當代美術的見解,既有游蹤海外對國際美術的觀察與認識,也有自己人生經歷中觸景生思、及物抒懷的隨筆……在閱讀文字時眼前跳躍的是鮮活的畫面,在賞畫時閃現的又是優雅的文字。詩一般的語言,可見徐勇民先生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豐厚的文學底蘊。
“本來我對美術的了解是不夠的,但閱讀徐勇民先生的這本小冊子,讓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藝術家的精神世界,從這本書裡我了解到了一個藝術家的內心,我想這也是這本書的意義所在。”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胡亞敏認為,在當今社會,各種文學藝術形態正在中和,學術的跨界是必然。徐勇民擅於在文字與繪畫這兩種語言中自由轉換且游刃有余,將文學與藝術巧妙地融合,展示了一個藝術家的日常狀態和生活狀態。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李鬆教授談到,像徐渭這樣的古代大家都致力於文學、藝術、詩歌等各方面的創作。但是從五四以來,西方藝術價值觀的流入導致現在的藝術家都是單一的藝術家,能夠寫文的藝術家越來越少,這是遠離中國傳統的藝術觀。徐勇民先生融合文學創作的藝術作品是在回歸古代文人的境界。他評價道,“這本冊子是藝術家個人的文檔,是新的文檔。這樣的藝術家多了,就會變成國家的文檔。”
有資深媒體人評價,“這次展覽意義重大,在中國美術史上,這種表現多元文化的展覽將會載入史冊。”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