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電影概念海報 資料圖片
《三體》三部曲英文版封面 資料圖片
8與23日,劉慈欣的《三體》獲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劉慈欣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人。這是“世界科幻協會”所頒發的獎項,是世界最高級別的科幻文學大獎之一。隨后,9月12日,中國科幻小說最高獎項“銀河獎”時隔16年重回北京舉辦,劉慈欣獲得“科幻功勛獎”。
一方面,紛至沓來的榮譽,讓中國科幻文學擺脫了備受冷落的境遇,迎來了鮮花與掌聲。但另一方面,包括劉慈欣在內的不少業內人士不斷強調:中國科幻文學的現狀不容樂觀,未來的發展路徑仍在摸索中。用《科幻文學》主編姚海軍的話說,“科幻的現實圖景可謂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讓人喜憂參半”。
難點一:中國科幻的新生力量很弱
劉慈欣獲獎后,有一位科幻文學編輯樂觀地說:“現在中國的科幻已經有了非常好的突破口,就是以劉慈欣的《三體》為開端。”但姚海軍卻連連搖頭,“這個口子打開以后,我們突然發現,后面的兵力很弱、很有限。無法擴大戰果,是我們最著急的”。
縱觀中國科幻文學大舞台,除了劉慈欣,這些年也隻有王晉康、韓鬆、何夕、寶樹、江波、夏笳、陳楸帆、張冉等名字被反復提及。在姚海軍看來,中國科幻新生力量的成長和市場需求之間,還有很大的不適應。特別是職業的科幻文學作家寥寥無幾。
劉慈欣對此也深有感觸。他認為與其他類型的作家相比,科幻文學作家需要更多的理工科知識背景,甚至需要較高的學歷,而這些人往往有其社會工作,無暇專注科幻文學創作。
究其根本,問題出在國內科幻出版規模小,難以養活大批專業作家。從2014年來看,原創科幻長篇新書出版量不足三十部,正式發表的短篇也限於兩百篇內。
劉慈欣在參加美國芝加哥星雲獎頒獎典禮時,明顯感受到中美科幻文學市場的差距。作為美國作家協會的一個內部會議,星雲獎現場竟然有近兩千名觀眾,其中超過半數都是專業作家。而中國的“銀河獎”卻僅有不足200人參會,且其中隻有不到50位專業作家。
但科幻文學作家王晉康相信,科幻文學是最具有未來性的。“凡是在社會的上升階段,科幻文學都要發展,比如英國、法國、美國。從這個方面來看,中國科幻文學具有發展的動機。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讀者和作者,特別是年輕的知識分子和白領走進科幻文學領域。”
難點二:有影響力的作品不多
科幻文學作家隊伍規模有限,直接導致了長篇作品匱乏。就在剛剛舉辦的“銀河獎”上,主辦方公布稱:因2014年度國內原創科幻長篇質量普遍平平,缺少亮點,“最佳長篇小說”獎空缺。
對此,劉慈欣坦陳,短篇創作在有些方面確實比長篇容易一些:
“首先,某些科幻類型屬於創意密集型,一個長篇要有很多創意才能支撐起來,而短篇隻需要一個創意。”
“其次,長篇涉及的知識面更加寬廣,需要的資料、信息更多,搜集和寫作的難度就更大。”
此外,劉慈欣認為,有很多寫作之外的現實問題,制約著科幻文學從短中篇跨越到長篇。“科幻作者有很多是學歷非常高的作家群體,他們的工作都很忙,抽出時間寫長篇比較困難。”
盡管長篇作品缺乏亮點,但姚海軍驚喜地發現,2014年科幻的中短篇創作已經開始出現一些可喜的苗頭。
不久前,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了《2014中國最佳科幻作品》,並計劃每年都推出這樣一本囊括當年最優質科幻文學作品的年選集。姚海軍成為該書的主編,並親自篩選出了一些優秀的中短篇作品。
“比如張冉科幻大片般緊張刺激的《大飢之年》、桂公梓於無聲處聽驚雷的《金陵十二區》、阿缺試圖回歸小說本原的《我講我爺爺的故事》。這一系列作品均展現出作者對故事節奏、懸念乃至細節的良好把握能力。這是科幻小說贏得更廣泛讀者的關鍵。”姚海軍說,2014年值得關注的此類作品,還包括顧適的《死亡流水線》、江波的《桃源驚夢》、戴露的《醫生的冒險》等,它們同樣既是科技時代的新傳奇,又是傳統意義上的好看小說。
這些優質的中短篇科幻小說的出現,為中國科幻文學帶來了新的活力,也奠定了發展的基礎。
難點三:產業化方向仍不明晰
與其他類型文學發展路徑相似,科幻文學也需要通過產業化,壯大、發展自身。但問題不容回避。
“獎項,是類型文學產業化過程中的重要元素。如果這個類型都沒有權威的獎,很多市場操作就會缺少支撐。”姚海軍提出。
目前,中國科幻文學最高獎項“銀河獎”,是由著名科幻雜志《科幻世界》發起並主辦。盡管《科幻世界》已經創辦30余年,在業內擁有足夠的影響力和群眾基礎,但姚海軍認為,“銀河獎”仍有其缺陷。因為主辦方《科幻世界》是一個企業,不是一個行業組織。
姚海軍認為,如果想讓中國的科幻產業獲得更大發展,要以更高的視角做這件事,比如創立更權威的獎項。
此外,中國科幻文學的產業發展路徑不明確,是另一個阻礙。作為世界科幻文學的“領頭羊”,美國已經完成了產業升級,其利潤中心已經從出版轉移到了影視、游戲等領域。而中國科幻文學依然處於以出版為中心的階段。
姚海軍粗略估算,中國科幻出版的產業規模目前約有1億元人民幣。但如果明年《三體》電影上市,帶來的產值可能會是整個中國科幻文學出版產值的幾倍。
盡管產業化看起來很美好,但對於創作的反哺未必全然理想,甚至可能會帶來行業的浮躁。但姚海軍認為,產業化是必由之路。“如果這個類型不能向其他領域延展,就無法獲得發展。怎麼寫出好的作品,這是作家要解決的問題。而對於出版者來說,要把好作品進行更廣泛地推廣,就必須要推動產業化發展。”
(本報記者 李苑)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