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國故城西南部的李斯故裡李斯樓村 衛然 攝
李斯墓前的《諫逐客書》石碑 衛然 攝
中新網駐馬店9月29日電 (記者 董飛)“在歷史長河中李斯是被貶低的,是被邊緣化了……”“李斯文化的價值不應被遮掩、遺忘。”28日、29日,“秦相”李斯故裡河南上蔡縣文化旅游界為籌拍電影《少年李斯》舉辦研討會,當地多位文化學者針鋒相對,對李斯的歷史概論各抒己見。
李斯為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今上蔡縣城西南李斯樓村仍遺存有李斯墓,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史料記載,李斯早年為郡小吏,后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后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秦王採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游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秦統一天下后,被任為丞相。
記者近兩日探訪上蔡李斯墓發現,其墓地破敗不堪,在田野中格顯落魄。上蔡縣委宣傳部透露,正在籌建李斯園,開發李斯文化。
《史記·李斯列傳》及歷史流傳說法普遍認為:秦始皇死后,李斯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后為趙高所忌,於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於咸陽鬧市,並夷三族。
在“李斯研討會”上,李斯是否“偽造遺詔”成為爭議點。長期研究古蔡國文化的上蔡縣委宣傳部原副部長聶臣對此給予了否認。他引用最新面世的史料“北大簡”佐証了自己的觀點。
聶臣引述相關觀點說,9月23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第三卷收錄的竹書《趙正書》中稱秦始皇為“秦王趙正”、秦二世為“秦王胡亥”,說明作者不奉秦朝為正統,有可能是六國貴族之后裔所作。
聶臣還引述《光明日報》25日刊發的《“北大簡”再推10種古書》報道分析,“書中在一些重大史事的記載上與《史記》差異很大。例如,《趙正書》說秦二世胡亥之繼位是由秦始皇死前認可,而非李斯、趙高等人密謀篡改遺詔﹔趙高是被秦將章邯而非子嬰所殺。這些都未見於傳世文獻,可見關於秦末歷史,漢初已有多種不同的記述流傳。”
流傳至今的《諫逐客書》彰顯了李斯的政治遠大抱負,當時被秦始皇採納並容天下客卿。研討會與會專家學者普遍認為,李斯不僅僅是秦代政治家。“他還參與制定了秦代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
長期關注李斯文化研究的駐馬店市政協原副主席徐群才認為,《史記·李斯列傳》中的李斯並未完全記錄其完整的一生,因為《史記》只是一部接近歷史的文學作品,僅是一家觀點。“《史記》雖為史學巨著,但作者在著書時存在一定的時代局限性和文學傾向性。”
千百年來,李斯在歷史中爭議不一。其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結束戰國時期的混戰,但李斯也因主張“焚燒詩書”等背負罵名。上蔡文史學者、上蔡文化研究會顧問劉孔名對此有著獨家見解,“李斯之所以至今仍被后人褒貶不一,甚至備受非議,是因為他在秦時多主張的是‘法學’治國,而我們中華民族數千年來一直尊崇的是儒學文化。況且,歷代文人很漠視李斯。”
目前,上蔡宣傳、文化等多部門正在為影視公司拍攝《少年李斯》做籌備工作。上蔡縣政協主席臧海聲說,電影用紀實的手法、翔實的資料,展現李斯的少年經歷,對於傳承李斯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