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簪收藏者林偉民正在為人們講解各式各樣的古簪。 呂鵬 攝
圖為展出的古簪精品。 呂鵬 攝
中新網石家庄9月30日電 (高紅超)“中國古簪精品展”30日亮相河北省圖書館。642件千姿百態的古代發簪集中在河北省圖書館展出,早至新石器時期的獸骨古簪、戰國時期的銅鎏金鳳頭簪,晚至清代的考藍和扁方頭簪、民國時期的銀模印“佛家八寶”頭簪,時間跨度長達5000多年。
據策展人介紹,該展覽是近年來中國國內規模較大的以中國古代女性發簪為主題的實物展,展出的古簪全部是從河北民間收藏家林偉民收藏的2000多支古簪中精選出來的。
古簪是中國古代女性傳統飾品。“雲鬢花顏金步搖”,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一詩中描述了楊貴妃頭戴“金步搖”的華貴之美。“步搖”是古簪的一種,出現於夏商時期,流行於盛唐。
現場展出的古簪最重達96克,最輕為1克,最長37厘米,最短1.5厘米。在材質上,新石器時期的古簪多為獸骨,戰國時期以后材質則極大豐富起來,包括象牙、犀牛角、翡翠、瑪瑙、琉璃、珊瑚、金、銀、銅等材質,制作工藝也愈發精巧。
林偉民介紹,新石器時期的發飾較為簡朴,體現了人們對自然審美特征的最初感知,最早將發簪發髻文化載入史冊的便是中國岩畫。到秦漢時期,婦女的發簪發型已極為考究,唐代以后,婦女發簪的花樣更加繁多。
不同的紋飾圖案具有不同的吉祥內涵和寓意,使用的人群也不同。林偉民介紹,現場展出的紋有“喜鵲登枝”圖案的頭簪象征愛情,適用於年輕女性,紋有葫蘆和蝙蝠圖案的則寓意福祿,多為中老年人使用。
“古代女子的發飾是中華文明中一道亮麗的風景,凝聚了民族、民間的集體智慧,留傳下來的古簪,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林偉民說,目前很少有人專門去研究古簪,隨著古簪實物越來越少,對中國古代發簪發型的研究顯得愈發迫切。
本次展覽將持續展出至10月7日。(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