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景點改名“琅琊閣”,就能名利雙收?
最近,隨著電視劇《琅琊榜》的走紅,琅琊山和琅琊閣的“真身”究竟在何處,引發了不少觀眾的興趣,山東江蘇安徽等地紛紛展開了對這座山歸屬地的爭奪。近日,安徽滁州琅琊山上的會峰閣已經率先改名為“琅琊閣”。對於會峰閣改名一事,當地稱想以熱播劇帶動旅游業發展,增加琅琊山知名度。
景區“傍”熱播影視劇帶動旅游業發展,琅琊山並非孤例。上世紀90年代,山西喬家大院就因為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挂》一炮走紅,在山西眾多大院中迅速脫穎而出,名氣急劇躥升,一時間游客紛至沓來。后來的電視劇《喬家大院》更進一步奠定了其地位。此外,憑借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重慶武隆的天生三橋景區打開了知名度,日平均游客接待量大幅攀升。而《非誠勿擾》的上映則讓海南三亞熱帶天堂森林公園蜚聲遐邇。
這些景區借助熱播影視劇,不僅提高了人氣,而且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可謂名利雙收。其實,仔細分析這些成功案例,不難發現,上述景區就是影視劇的拍攝地,劇中的元素與景區高度契合,游客帶著觀感游覽,很容易引發情感共鳴。
反觀滁州琅琊山,因為一部與自己沒多大關系的《琅琊榜》的熱播,便匆匆將擁有數百年歷史的景點會峰閣改名為“琅琊閣”,實在有些牽強附會。首先,電視劇《琅琊榜》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而來,不論是歷史背景,還是劇情,都是虛構的,劇中的“琅琊山”也不過是作者根據劇情的需要杜撰的。《琅琊榜》既不在滁州琅琊山拍攝,也找不到相關聯的元素,僅僅拿一個名稱來做文章,又有多大的意義?即便退一步說,一些游客出於好奇,到琅琊山一游,但是尋找不到情感共鳴的琅琊山,景區口碑如何建立?
其次,滁州琅琊山並非沒有歷史資源可以挖掘。琅琊山很早之前就以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而聞名。“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就是在琅琊山,歐陽修寫下了傳頌千古的名篇。醉翁亭也在一千多年的歷史傳承中經久不衰,被冠以“中國四大名亭”之首。以《醉翁亭記》和醉翁亭為中心形成的“醉翁文化”影響深遠,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當中一道風景線。
置豐富的歷史資源於不顧,將始建於明朝、傳承數百年的“會峰閣”擱置一旁,卻換上沾不上邊的“琅琊閣”匾額,這讓人對琅琊山管理方的做法提出質疑。從根本上說,景區的長遠發展,需要在充分考慮歷史傳承和現實因素的基礎上創新發展,打造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景區文化,用高質量的旅游產品和服務質量打動游客,而不是僅僅將希望寄托在一部劇上。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