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線女高徒歐凱明在經典現代粵劇《刑場上的婚禮》的造型
紅線女逝世兩周年
文/羊城晚報記者 黃宙輝 圖/羊城晚報記者 鄭迅 制圖/黃國棟
女姐西去已兩年
粵劇大旗眾人扛
2013年12月8日,紅線女老師駕鶴西去。今天上午,紅線女的大兒子馬鼎昌和紅線女藝術中心工作人員一起,前往紅線女墓地獻上鮮花,深切懷念母親。
當年有人發出了“她走后,粵劇大旗誰來扛”的擔憂。如今,兩年時間已過去,粵劇是繼續式微,還是繁榮發展?紅線女未了的心願,如“粵劇無新戲可唱”、“粵劇編劇少之又少”等窘況是否得到改善?為此,羊城晚報記者訪談了廣州市文化管理部門、紅線女藝術中心、粵劇專業團體以及紅線女弟子等相關人士。
政府進一步振興粵劇
“粵劇博物館建設順利推進,計劃於明年春節前后正式開放﹔粵劇紅船碼頭建設正密鑼緊鼓,預計在明年春節前,粵劇紅船將要下水﹔廣州粵劇院新址即將在年底前動工興建……”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廣州市文廣新局局長陸志強透露了上述項目進展,而這些項目都在《廣州市進一步振興粵劇事業總體工作方案》的范圍內。
根據該方案,廣州成立了振興粵劇事業工作領導小組,由陳建華親任組長。方案的中長遠規劃包括打造人才培養、精品創作、市場培育、粵劇研究、場館建設五大工程。近三年,還要做好十項重點工作,包括:建成粵劇博物館﹔建設廣州粵劇院新址﹔打造一艘粵劇紅船﹔打造幾部精品劇目﹔扶持一批民間粵劇粵曲社團﹔推進粵劇進校園﹔拍攝一部粵劇專題紀錄片﹔培養一批粵劇人才﹔成立紅線女紀念館﹔出版一批研究成果。
此外,廣州市近日印發的《廣州市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嶺南文化工作方案》,也提出了包括保障粵劇發展的具體措施。
引進編劇孵出一批新戲
猶記得,紅線女生前不止一次向文化界主管領導訴說:“我唱了一輩子粵劇,現在也還想唱,但卻沒有新戲可唱,因為現在真正的粵劇編劇少之又少。”
記者在採訪中獲悉,兩年來,在培養粵劇編劇、出新戲方面,政府、專業劇團等下了不少苦功。2014年3月30日,市長陳建華專門邀請全省各地的青年粵劇編劇,主持召開“粵劇編劇現狀與發展座談會”。為解決編劇人才流失問題,陳建華又特批引進6個編劇人才,目前已有4人辦好引進手續。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初,在紅線女老師的關心和廣州市文廣新局的支持下,“廣州市戲劇創作孵化計劃”正式啟動。2015年,100萬元經費得到落實,讓該孵化計劃再上台階。三年多來,該孵化計劃先后孵化排練了粵劇《歇馬秀才》、《如姬與信陵君》、《鵝潭映月》、《胡貴妃》、《三生》等。本月9日-15日,這些粵劇將在廣州舉行的“廣州市戲劇創作孵化計劃成果展演(2012年-2014年)”上與粵劇觀眾見面。此外,《梅嶺清風》、《碉樓》、《司徒美堂》等粵劇新戲也在這兩年內相繼創排,社會反響熱烈。
“這兩年來,政府、粵劇界加大了對人才、市場的培育,讓年輕人成名、名角成家。”廣州粵劇院董事長余勇告訴記者,像歐凱明、黎駿聲,他們除了帶徒弟,還為年輕演員配戲,甘做“綠葉”。目前已幫助了一大批新人成長﹔而歐凱明也獲得“二度梅”、吳非凡獲得“一度梅”。
紅派藝術繼續傳承發展
紅線女創辦的紅腔、紅派藝術,在她走后能否繼續傳承發展,也是外界的關注點。
“兩年來,紅派藝術得到更多傳承和發展。”紅線女藝術中心主任蒙菁介紹,紅線女在世時,就開始策劃舉辦粵劇紅派藝術大賽,孰料2013年她匆匆而去。該大賽在今年5月份啟動,吸引了廣東、香港、澳門和廣西近300人參加。
以紅線女為創作原型的新編現代粵劇《紅的抉擇》即將進入排練。該劇的作者之一、紅線女藝術中心黨支部書記練行村提前劇透——該劇選取上世紀50年代紅線女舍棄在香港大紅大紫的明星身份,毅然選擇投身祖國文化建設這一歷史片斷,歌頌了“我的生命屬於藝術、我的藝術屬於人民”的紅線女精神。該劇計劃作為第七屆羊城國際粵劇節開幕劇目和紀念香港回歸20周年獻演劇目。
此外,該中心繼續開展紅線女唱腔藝術和表演藝術的研究及口述歷史搶拍工作,拍攝了《幸福的微笑——回憶我的太祖母紅線女》微電影等﹔紅線女舊居擬於本月底向公眾開放﹔“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電影《紅線女》聯合攝制也達成合作意向並簽訂合同,目前正在申請立項。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