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14日訊 12月12日上午,《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河北版),在河北省棗強縣教育部“十二五”傳統文化課題實驗區隆重首發,未來河北省各中小學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將有“本”可依。
據中國經濟為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了解,本套教材共有20冊,其中小學12冊,初中4冊,高中4冊,專供河北省內小學至高中階段教學使用。本套教材屬《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地區版)序列之一,是教育部“十二五”規劃課題《傳統文化與中小學生人格培養研究》總課題組和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重點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科研項目,並由總課題組傳統文化教材研發基地——中國國學文化藝術中心承擔各省教材的統籌、編校等工作。
據課題組專家介紹,這套教材明確提出以“青少年完美人格”為傳統文化教育的目標,明確了不同年級應掌握的教學內容和學習深度。如小學低年級段以蒙學經典《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等為主﹔中年級段學習《聲律啟蒙》《中國古典詩詞欣賞》為孩子們奠定詩詞美學基礎﹔初中階段安排了《孫子兵法》《古文觀止》等經典,高中階段則為傳統文化通識教育,需更為深入地學習儒家、道家等經典文獻另外,該系列教材的研發共用時十一年,並有六年的大范圍課程實驗經歷。
這套“河北版”教材是課題組專家委員根據河北省的文化,為河北省中小學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而單獨研發的。教材將河北省的歷史、文化、民俗與藝術並重的地域文化內容,系統地鑲嵌於原有國學課程之中,形成一套具有濃郁河北地方色彩的教材,讓孩子們在學習傳統文化的同時,可以更好地認識並熱愛自己家鄉的文化瑰寶。
記者看到,在小學12冊教材中,每冊都有一個地區文化主題。從河北的歷史名人、人文古跡、古城古鎮,到傳統戲曲、民俗、工藝美術等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涉及。例如《論語》上冊中,介紹的是河北的文學作品與流派。書中悉數介紹了河北文學史上赫赫有名的慷慨悲歌——《易水歌》、以及高適創作的雄渾壯闊的邊塞詩、悲壯俠義的河朔詩派、以曹操父子為中心的鄴下文學等,還有流傳千古的“毛詩”、西漢經學大師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酈道元的《水經注》等著名作品。而在另一冊教材《聲律啟蒙》中,則介紹了30種河北省的傳統工藝美術,其中大多已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館陶黑陶制作技藝、“衡水三絕”之一的侯店毛筆、白洋澱葦編、蔚縣剪紙、永清秸稈扎刻、邢窯燒制技藝、衡水法帖拓印等。
據悉,此套教材將在教育部課題實驗區:石家庄市鹿泉區、灤縣、晉州、棗強縣等地區試用,同時向教育主管部門報審備案,並在此基礎上逐步擴大實驗范圍。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