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左搖右擺的充氣蹦床當舞台,用“好不容易湊夠錢,那就強行首映吧”當開場白,再加上被評價“充滿魔性”的《大王帶我來巡山》當背景樂,這樣一場破格的首映禮決定《萬萬沒想到》從一開始就是部與眾不同的電影。日前,該片在上海舉行首映,並安排了數場點映為其12月18日的正式上映做鋪墊。兩天大規模點映之后,這部“互聯網+”的時代產物,成為首部尚未正式公映票房已然過億的影片。
從網絡自制的段子迷你劇,到登堂入室成為電影,順著《萬萬沒想到》走過的路,大致能梳理出從網劇到大銀幕的N步之遙。有學者說,這裡的“N”,既可趨向無窮大,也能無限小,這既取決於互聯網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電影圈生態,也取決於制作方對大銀幕懷揣幾分誠意。
劇本之路:從段子集合變為完整敘事
為避免被粉絲認出來,演員白客如今習慣戴著墨鏡出門,但也有八成甚至更多的時間,旁人並不知白客何許人。如此對比恰是《萬萬沒想到》(以下簡稱“萬萬”)現在的一個縮影。互聯網上,它是現象級IP,代表著爆笑段子的集成,以及易小星、白客、小愛、孔連順等人連帶著他們充滿網絡氣息的外號﹔與此同時,在線下,60后、70后、甚至一些80后對其完全無感。
如此反差,大抵源自不同人群對網絡流行文化的差異認知。“萬萬”的粉絲群將之視為創意與靈氣的彰顯,也有不少觀眾隻願承認它是段子集錦,是擴展到95分鐘的網劇。“萬萬”電影版的導演易小星很明白這種反差,所以他早在電影項目啟動時就擺明態度:“這是個擁有完整敘事的故事。”
實際情況如何?電影有兩條主線。其一是小妖王大錘遇到唐僧師徒后命運發生逆轉﹔其二則是奉家族使命守候村庄的慕容公子,被心魔影響了人生。單憑此雙線交織的內容走向就足以與網絡劇涇渭分明。畢竟,對於每集時長5分鐘的“萬萬”網劇而言,快速敘事的另一個名字叫作“沒有敘事”。僅以此論,電影劇本擔得起“故事”。
IP之路:保持熟悉的味道和配方
在2015年年末再談論IP,早不是新鮮話題。但《萬萬沒想到》有勇氣走進電影院,依然必須感謝它與生俱來的IP,感謝願為IP買單的擁躉。因此,圍繞IP服務好他們的“客戶”,是“萬萬”大電影首先要做好的。
影片中,此前網絡劇的主角王大錘,從都市一員變成了村裡的小妖,骨子裡仍是平凡到塵埃裡、一文不名的草根,其人生目標仍是“出任CEO,迎娶白富美”式的白日夢。而“降妖特訓團”“說學逗唱秘籍”也是網劇一以貫之的無厘頭搞笑風格。還有孫悟空的人物形象設置,更被灌注了易小星在“萬萬”IP中秉持的90后思維。在做網劇時,易小星常會基於大數據來研究90后乃至00后的性格成分。“90后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逆反。”他的這一研究結果投射到電影裡,反映為孫悟空從一出場就失去了所有法力。雖然大銀幕上的演員換成了辨識度更高的明星,但影片的“湯底”保持著熟悉的味道和配方,比如,趙文瑄“一本正經地搞笑”,馬天宇“做一名安靜的美男子”。點映之后,有評論說,IP的延續,《萬萬沒想到》基本做到。
制作之路:“互聯網+電影”的高度融合
擁擠的賀歲檔裡,“萬萬”何以博取關注?原因之一就是互聯網背景。電影制作方合一影業CEO朱輝龍曾說,“互聯網+”不等於“+互聯網”。“電影+互聯網”可以是一切與互聯網有關的電影行為,包括資本、人才、平台廣告、線上購票等。
但“互聯網+電影”更多地是“新玩法”——一種基於互聯網思維的新游戲規則。2015年已經看到了新玩法的端倪。年初,同樣由網劇衍生來的《十萬個冷笑話》在院線裡獲取過億票房,這種成功是眾籌的開花結果。到了年末,《萬萬沒想到》的上映則讓互聯網與電影的融合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劇本寫作時,片方就把互聯網寫進基因裡的“分享”“互動”融會貫通,不僅將網劇裡的用戶分析滲透到劇本裡,還讓原本隻針對新生代觀眾“小圈子交流的隱秘喜悅感”轉化為多數80后、90后能讀懂的流行語境。簡言之,從投資到發行鏈上的每一端,“萬萬”背后都站著互聯網公司。
首映式上有人提到,《鬼吹燈之尋龍訣》《惡棍天使》《老炮兒》3部影片已組成“賀歲檔聯盟”,它們背后的3家傳統影視公司聯合打出“賀歲檔已被我聯承包”的口號。面對檔期沖撞,易小星的一句話明白點出“萬萬”的互聯網思維核心:“我隻能說我們和觀眾在一起。”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