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崆峒文化研討會在甘肅平涼召開。圖為國內知名學者和武學專家圍繞打造崆峒山道源文化、佛教文化、崆峒武術文化、民俗文化、養生文化進行研討。 張玉璽 攝
中新網平涼12月26日電 (徐雪 劉玉桃 楊娜)26日,崆峒文化研討會在甘肅平涼召開。國內知名學者和武學專家共同聚焦崆峒,圍繞打造崆峒山道源文化、佛教文化、崆峒武術文化、民俗文化、養生文化進行研討。
作為國家首批5A級旅游景區,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關中之要塞,因軒轅黃帝問道於廣成子而被譽為道源聖地。崆峒山集奇險靈秀的自然景觀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觀於一身,具有極高的觀賞、文化和科考價值,崆峒武術更是與少林、武當、峨嵋、昆侖等武術流派馳名華夏。
崆峒區委書記陳鐸介紹,崆峒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千百年來,崆峒以其悠久的歷史,優美的環境,秀麗的風光,豐富的物產資源,深厚的人文積澱,創造了博大精深的崆峒文化。
陳鐸說,如何挖掘、整理、傳承、弘揚崆峒文化,充分開發崆峒文化和旅游資源,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促進會會長趙建新說,崆峒山文化的傳播需要借助“一帶一路”、“互聯網+”政策機遇,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與名片。同時,借助國內知名景區成功案例,吸納成功經驗,提高知名度。
“‘上少林、登武當、走峨眉、訪崆峒’,反映了武術愛好者對國內四大門派的向往。”武當山道教協會武當文化傳播中心理事長杜佰鴻說,近年來,中國功夫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這與文學、影視作品的傳播是分不開的。
杜佰鴻說,“文以載道,武以修身”。單從武術一項來講,崆峒山的資源就十分豐富,目前市場對這一方面的需求也非常大。可以借助這些武術文化資源,考慮開發一些影視作品,帶動崆峒山文化旅游的發展。
崆峒派武術第十一代掌派人花舞影在研討會上對本派武術做了介紹。她說,崆峒派武術是崆峒武術的一部分。第一代掌派人唐朝甘肅人飛虹子吸收了今敦煌等地的舞蹈,形成崆峒派重要的高深武功“花架門”。崆峒派武術集修身、養性、健體、進擊於一體,有很強的實用性和觀賞性。
“崆峒山以儒、佛、道三教合一而著稱。”甘肅省佛教協會副會長理英說,可以多舉辦這種交流活動,這對崆峒文化的多樣性有積極促進作用。
平涼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曹復興說,希望通過舉辦崆峒文化研討會,使崆峒山、崆峒文化被更多的人們所認識﹔通過專家們的出謀劃策和宣傳研究,使黃帝問道深邃的文化思想成為標志性的文化載體﹔幫助指導崆峒山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通過高起點、深層次地挖掘,吸納成功經驗,探尋市場運作,走出一條開發文化旅游的新路子。(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