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日軍炮轟三都島。 蔣濱建 供圖 攝
圖為日軍在前往福建三都澳海面的艦艇上演奏。 蔣濱建 供圖 攝
圖為侵入三都島的日軍町田陸戰隊。 蔣濱建 供圖 攝
中新網寧德12月26日電 (葉茂 黃鉦平)“今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但是紀念抗日不隻因今年是70周年,我們必須時刻牢記歷史,我也將繼續收集研究日軍侵佔福建沿海的文獻史料。”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蔣濱建26日對中新網記者說。
多年致力於抗戰史料征集研究的蔣濱建,近日征集到一份抗戰期間日軍情報機構編發的《支那事變畫報》,披露了日軍對福建、浙江和廣東部分沿海侵略情景,填補了相關史料空白。
這份1940年8月發行的《支那事變畫報》第86輯,是日本官方解密的檔案資料,由東京日日新聞社與大阪每日新聞社出版發行,規格為38×26公分,圖片清晰,介紹了日軍從浙江福建沿海到廣東的汕尾侵略作戰,包括切斷中國政府海陸運輸線、日軍海軍陸戰隊攻佔浙江寧波、溫州、鎮海縣及相關島嶼,“南支那艦隊”攻佔福建沿海,海軍陸戰隊攻入三都澳,海軍航空兵航拍轟炸泉州附近海岸等系列圖文,真實記錄了日軍侵佔福建沿海的情景。
在蔣濱建提供的7張有關日軍侵佔福建寧德市蕉城區三都澳的圖片中,記者看到,這些照片描繪了日軍對三都澳的炮火攻擊、奏樂進軍、踩踏庄稼、登島入城、海岸轟炸航拍,全景式曝光日軍侵略行徑。
“還沒進攻,就在甲板上演奏,這樣的圖片是非常少見的。”蔣濱建指著其中一幅展現日軍一邊乘船前往三都澳一邊演奏的照片說,這些資料再次提醒我們應該牢記歷史,提高國防意識。
三都澳,是世界少有的天然深水良港,深水面積世界之冠,為海峽西岸東北部“出入門戶,五邑咽喉”。既是中國東南沿海的前沿區域,又是連接中西部內陸省份的主要出海口。
據蔣濱建介紹,1938年廈門淪陷后,日軍加緊對中國東南沿海口岸的封鎖,將東南沿海各港口作為切斷“援蔣路線”的重點區域,福建沿海港口曾是中國政府抗戰后援物資輸入的重要通道,其中三都澳通往上海和國外,由這港口輸入許多藥品、布匹、煤油燃料等物資轉運到后方,同時大批輸出福建的茶葉、木材和土特產品。
蔣濱建表示,三都澳是日軍在侵佔廈門后,先於省會福州佔領的重要戰略攻擊目標,日軍於1939年、1940年和1944年連續三次侵佔三都澳,可見此港口對抗戰的重要性﹔這次征集到的7張圖片就是日軍1940年第二次侵佔三都澳的情景。
這些圖片資料所記錄情況與福建文史資料相關記載完全相符,1940年7月21日,日軍登上三都島,用煤油和汽油燒毀中山路、外街、中街、裡街等地多處民房倉庫,大火從中午一直燒到傍晚,美麗的三都島被燒得到處斷壁殘垣……
蔣濱建稱,日軍第二次侵佔三都,集中了絕對優勢兵力,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和“南支那艦隊”,都是精銳部隊,使閩東人民遭受了毀滅性的破壞。
而據相關資料顯示,當時駐防在三都島上的軍隊,隻有福建省保安第二團第二大隊第六中隊157人,中隊的戰士多數是經歷“1.28”淞滬抗戰后撤退入閩的第十九路軍愛國官兵,武器隻有陳舊的“7.9”步槍和四挺“捷克”式輕機關槍。除此外還有“福海關”的緝私艇“鷺門”號,裝備有英式“魯易士”重機關槍一挺和英式步槍8支,這就是當時駐防三都的全部武裝力量,對日軍海、陸、空的進攻,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