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暗物質給科幻小說留下了巨大創作空間

2015年12月28日09:46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劉慈欣:暗物質給科幻小說留下了巨大創作空間

  劉慈欣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他入住的房間門口,據他介紹,楊利偉在出征前就住在108房間(12月19日攝)。潘寧/攝

  □科幻作家就是這樣,要具備兩種能力:一是孩童般的天真,對宇宙未知、技術奇跡的好奇﹔二是閱歷

  □世界上最離奇曲折匪夷所思的故事不是游吟詩人嘴裡的,不是作家筆下的,而是世界宇宙本身發生的

  □他渴望著這些科學衛星到太空裡帶回新的故事,仰望火箭,看它消失在天際,就好像看見一個“故事大師出發了,不知他將來會給孩子們帶來多少奇思妙想多少石破天驚的真理呢?”

  ---------------------------------------------------------------

  “抓捕住了暗物質或最終沒抓住暗物質,已經不重要了。其實我更期待出人意料的結果,也許暗物質無法証實的消息更詭異更科幻。”第一次拿著記者証、《三體》的作者劉慈欣站在了離衛星發射場僅1.5公裡的觀測點,成為離噴火的火箭最近人群中的一個。劉慈欣的眼中閃爍著火光。“聽到發射的巨響,感受著大地的隆隆震動,看見一級火箭的碎片嘩啦啦地掉下來,我的血液在燃燒”。

  但,1.5公裡是一個危險的距離,也是人類可以承受的最近距離,過去,在5公裡以內的觀測者都要簽生死書的。劉慈欣絕不是無知無畏的一般觀眾,知道各種事故的慘烈掌故。但他在火箭發射前仍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興奮地說:“我不怕死,讓我再靠近一半距離都可以!”

  12月17日的清晨,冒著零下15攝氏度的低溫,人們翹首仰望蒼穹,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將一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發射升空。身懷絕技的“悟空”不負眾望,成功進入軌道,打開它美麗的太陽帆板。其肩負的使命,是在太空中捕捉暗物質碰撞產生的粒子,以証實暗物質的存在。

  對宇宙未知和技術奇跡永遠保持孩童般的天真

  目送著長征二號丁的尾焰消失在藍天間,其他人都慢慢散去,劉慈欣卻童心大熾,不願離去。“我最喜歡的就是《地心引力》。”他橫跨大半個中國到這裡,臉已經被凍得僵硬,一向內向的他卻在此時不停地拍照留念不停地說話,像個孩子。

  劉慈欣不反對記者的比喻,他說就像美國科幻作家克拉克的墓志銘所言,“他從未成熟,但一刻也沒有停止成長”。科幻作家就是這樣,具備兩種能力:一是孩童般的天真,對宇宙未知、技術奇跡的好奇﹔二是閱歷。但兩者很難並存。

  他一直保持著這分天真,但今天他擁有了更堅實的閱歷。這次,他成為中科院科學傳播局的特邀嘉賓,不僅人生最近距離地逼近了發射現場,而且進入了指揮大廳。劉慈欣沒有因為自己在中國擁有眾多粉絲、8月剛剛獲得雨果獎而“膨脹”,而是像當年一樣謙遜隨和,“我來自中國的基層,娘子關比酒泉還要偏僻,所以我寫科幻,場景的想象都來自電影、圖書、網絡,航天設備對我來說很遙遠”。他指著被大漠冷風吹得逃跑的人們說,“讓我近距離看100遍我也不會厭倦”。

  “這個機會是世界上最好的禮物了,我就像一個男孩得到了聖誕老人手裡的一塊糖。”劉慈欣說。

  故事大師出發了 我們等待著顛覆舊科學的消息

  “悟空”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首批立項研制的4顆科學實驗衛星之一,是目前世界上觀測能段范圍最寬、能量分辨率最優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衛星上裝載的暗物質粒子探測器,將在太空中開展高能電子及高能伽馬射線探測任務,探尋暗物質存在的証據,研究暗物質特性與空間分布規律。

  也就是說,過去中國的衛星多是有經濟的軍事的用途的,而這一組科學衛星格外地純粹,就是為了探索未知,進行基礎科學的研究。據設計師介紹,“悟空”傳回的數據,將無償向國際上公布,讓全球物理學家合作,共同推進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劉慈欣第一次看火箭發射是兩年前嫦娥三號上天的時候,他參加了一個旅行團去西昌,在距離發射點5公裡的地方觀摩。當年他在博客上發表了很長的對玉兔登月的暢想,但這次無疑更讓人興奮。

  當記者問暗物質衛星是否不如探月工程高大上時,劉慈欣浪漫主義的氣質在苦寒之地爆棚:“科學衛星的發射在我眼裡比探月更偉大。你想想,人類對月球表面的了解,遠比我們居住的地球海洋深處要多得多。”而暗物質是否存在,人類都不知道,那是一條很漫長很艱險的道路。這個用公式証明,與暗能量一起佔據宇宙95%的部分,尺度之大,對宇宙之重要,都是月亮無法比擬的,“認識暗物質,是認識宇宙的關鍵要素,也是對人本身認識的革命性起點與誘因。”

  如何解釋自己對暗物質衛星發射意義的如此高評價呢?

  劉慈欣說,因為人類的認識步步向前,每一次都是對以前完全性的顛覆,就像在古代,祖先們看每天太陽東升西落,周而復始,憑直覺認為大地不動太陽動,幾千年后的科學証明,那完全是錯誤的。

  但人類不怕犯錯,也不怕懸疑。

  20世紀物理學研究領域也有兩朵烏雲:一是黑體輻射,二是以太漂移。但正是這兩朵烏雲,催生了物理學的兩場革命:量子力學和相對論。這兩種科學完全顛覆了那個時代的認知,讓人類的科技和生活向前邁了一大步。“科學的魅力正在於此。”劉慈欣對新的烏雲(暗物質和暗能量是21世紀的兩朵烏雲)興致勃勃:他渴望著這些科學衛星到太空裡帶回新的故事,仰望火箭,看它消失在天際,就好像看見一個“故事大師出發了,不知他將來會給孩子們帶來多少奇思妙想多少石破天驚的真理呢?”

  暗物質給科幻小說留下了巨大的創作空間

  “世界上最離奇曲折匪夷所思的故事不是游吟詩人嘴裡的,不是作家筆下的,而是世界宇宙本身發生的。”劉慈欣以科幻界大佬的大氣開明,號召年輕的科幻作家、愛好者將暗物質的想象引入科幻小說。暗物質在科幻小說中幾乎是空白,隻有加拿大科幻作家羅伯特·索耶寫的《金羊毛》中提到過,另外還見諸中國一個年輕科幻作者以幽默調侃口氣寫的小品,“這些資料是公開的,誰也壟斷不了。暗物質給科幻小說留下了很大的創作空間和故事資源,完全能夠擔當推動小說情節的重要線索。”

  他貪婪地看著火箭的彗尾,告訴記者,“這些聲音震動光與形態我要用全力感受,會是以后寫科幻的靈感。”就像老師教學生寫作文。

  劉慈欣介紹,科幻和普通的文學不同,想象需要建立在現實的科學基礎之上。他十幾年前的小說《球狀閃電》所用的歷史資料、科學記載都是真實的,泰山頂上的氣象站、氣象站對球狀閃電的記載也是真實的。他用自己對量子科學量子態的理解進行想象而布局謀篇。

  喜歡《三體》的人都特別崇拜大劉想象的力度,比如戳中現代人心窩的女主角程心。劉慈欣以她為例來分析小說寫作:人們總認為道德、人性是不變的。所以我派程心跨越了幾百年到未來去做了一個思想實驗——把現在認為正確的東西扔到未來,會是一個什麼結果?

  “程心的道德帶到另一個歷史時期是災難性的。”劉慈欣說。

  在科學想象的基礎上進行人性思考,這正是劉慈欣作品的魅力。他一邊設計故事向前發展,一邊默默地變成了一個觀察者,用科幻故事這個實驗,去檢驗“人性標准不可能一成不變”的道理。

  未來是由人創造的,前提是一代又一代“悟空”式的冒險家走上探知科學之路。正因如此,這位科幻小說作家寄希望於95后、00后的年輕人,希望更多民間人士進入航天領域。“航天科學與計算機的誕生相差不到一個月,但現在,發一次火箭要幾千萬美元,而計算機人人都能有幾個。”他說。

  北京時間12月22日9時29分,美國太空探索公司成功發射了新型火箭Falcon 9 FT,並在發射10分鐘后完美地回收了一級火箭,創造了人類太空史上的第一。而這個公司的主人埃隆·馬斯克,以一己之力戰勝美國國家隊NASA,不僅他的傳奇震撼了世界,而且他也大大降低了向太空運送火箭的成本,讓人們看到了航天民營化的曙光。

  劉慈欣已經是中國的克拉克與阿西莫夫,但中國還需要出現自己的埃隆·馬斯克。

(來源:中國青年報)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東京奧運會今日看點:中國隊向女子蹦床金…
  2.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發布一批干部任前…
  3. 重慶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
  4. 初心砥柱天地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
  5. “雙減”助力教育良好生態(人民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