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新德裡記者 牛震
中國作家馮唐翻譯泰戈爾名著《飛鳥集》引發爭議一事近日在印度受到關注。《印度時報》、《印度教徒報》及新德裡電視台等印度主流媒體均對這一事件進行了相關報道,並引述了中國學界的分析評論。
曾榮獲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的印度漢學家墨普德教授告訴本報記者,泰戈爾的詩文喜歡使用抽象的隱喻,對其完全把握和理解確實很難。《飛鳥集》原文是孟加拉語,泰戈爾本人當年將它譯成英文時,自己也承認難以找到准確的語言,精准地表達原意。馮唐作為中國作家,在翻譯《飛鳥集》時參照的想必是英文版本,就會更加打上折扣。
出生於泰戈爾的故鄉印度西孟加拉邦的墨普德教授稱,許多精通孟加拉文的印度學者對於《飛鳥集》英文版的准確度至今還有爭論,對於中文作家的翻譯可能要求更高。由於要出席下月在新德裡舉行的印度世界書展相關活動,而馮唐也將作為中國作家代表前往交流,墨普德教授目前已從中國出版社那裡獲得了馮唐版《飛鳥集》譯作。他告訴本報記者,雖然自己尚未讀完全書,但“從已看過的章節來看,馮先生似乎沒有完全理解泰戈爾作品的本意,缺乏足夠的知識積累,而從自己對中文的了解而言,不少詞句的翻譯很不合適,甚至是扭曲的。”“泰戈爾的作品雖然給讀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間,但翻譯文學經典還是以忠於原著的方式更恰當。”
墨普德教授表示,泰戈爾在印度家喻戶曉,其在世界范圍內廣受尊崇,得益於各國翻譯家嘔心瀝血的譯介。事實上,印度的知識界對外國人翻譯本國作品的態度是相對寬容的,但隨著印度學習中文的熱潮普及擴大,越來越多的印度人會了解和掌握中文,對於中國作家如何解讀印度經典也會有自己的高低評判。“就我本人而言,我不想對馮先生的翻譯做過多評論,畢竟現在能夠認真閱讀泰戈爾大師經典文集的人並不多。不過,我想我會在馮先生來印度時與他交流關於對泰戈爾作品的理解。”
印度尼赫魯大學中文系教授狄伯杰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作家對外國經典的解讀可以有自己的視角和自由度,但自由度不等於隨意性,譯文不應偏離原著的本意太遠。受制於語言和文化的差異,中國人翻譯印度文學泰斗的經典不僅需要勇氣,還要有極強的文字駕馭和精准表達能力。從網絡上流傳的馮唐對《飛鳥集》中一些名句的翻譯用詞來看,“這確實有些過分,對作者本人及其作品缺乏應有的尊重”。
狄伯杰稱:“泰戈爾是東方文明的代表,其深邃的哲學和精神價值具有東方性,不應與西方的文化價值混淆在一塊。”由於語言的障礙,很多印度人目前並沒有看到馮唐翻譯的《飛鳥集》,但一些英文媒體的報道已經引起印度學界的注意。“如果該文被翻譯成英文或孟加拉文,相信會引起很大的爭議。”
總體來說,相對於中國學界的激烈爭論,印度社會輿論對馮唐翻譯《飛鳥集》的討論熱度並不高。然而,隨著中印文化交流的深入,兩國經典互譯工程的展開,圍繞馮唐版《飛鳥集》的碰撞和爭議或將引起更大的關注。
(本報新德裡12月29日專電)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