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古村系陶淵明后裔聚集地 梁思成曾在此考察

2016年01月05日14:58  來源:錢江晚報
 
原標題:浙江一古村系陶淵明后裔聚集地 梁思成曾在此考察

  從武義縣城出發往南約20裡,忽然有高山阻擋,穿過一個山洞,隻見丘陵無數,再往前走約兩裡地,突遇一大村落,名叫陶村,是陶淵明后裔聚集地,梁思成和林微因曾來此度蜜月。

  通往陶村的情形,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何其相似。有意思的是,陶村與一洞之隔的另一村,鄉音大不同,一般老百姓,根本聽不懂對方的話語。

  陶村上千戶人家

  有71個姓氏

  陶村是桃溪鎮鎮政府所在地,常務副鎮長劉根雲告訴記者,陶村共有1350戶人家,是武義縣最大的行政村。全村有71個姓氏,其中陶姓人口約1700人,佔三分之一。

  查閱陶村的族譜,卻沒有記載其祖上因何到此。

  村裡70歲的陶煥弘老人自稱是陶淵明的第57代孫,他講述了一個代代相傳的故事,“據上代老人講,南宋時,我們陶氏的始祖叫陶善,被陶村一余姓人家看中,被招為女婿,陶善便定居於此。”

  老人說,陶淵明有5個兒子,其中一支到了江南,定居麗水。陶善就是從麗水到了陶村做女婿,他曾當過南宋政和年間的大理寺評事(相當於現在法院的案件審理人員)。

  翻遍家譜,均不見記載陶善為何來此,或許與做上門女婿有關。

  村民告訴記者,陶善到來后,看到村周圍群峰環繞,丘陵綿延,山清水秀,民風淳朴。村居五山中間,有五龍搶珠之形勝,一下子就喜歡上了。

  他在貫穿全村的小河邊辟出一塊地,種植桃樹,美其名曰“桃花園”,至今仍有古桃樹。可見,桃溪鎮的得名,與此有關。

  陶村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姓氏來此定居,這或許與陶淵明的性情有一定關聯,“陶姓人對外氏非常寬容大方。”56歲的村民陶鄭偉說。

  陶氏后裔並非都是文弱書生

  也有“金剛怒目”式人物

  陶村共有六座宗祠,同處一村,蔚為大觀,十分罕見,並由此形成了一種特別的“祠堂文化”。

  江南的宗祠前,往往講究沒有遮擋,兩門相對是絕對不許的。但在陶村,建在后山腳的鄒、鄭兩祠堂,門對門,兩祠僅隔約30米,卻相安無事。鄒氏宗祠兩邊側門,還分別題著“美其美”、“親其親”,引人深思。

  對全村古建筑了如指掌的陶煥弘,自家老屋建於清光緒年間,坐西朝東,很有氣勢。邊門上有橫批稱“五柳遺家”,中堂稱“五柳堂”,這既表明家風志向,又與陶淵明連上干系(陶淵明自稱五柳先生)。

  或許是崇尚“採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的境界,陶煥弘把“五柳堂”改成了“愛菊堂”,堂內住著3代人,近50人。

  陶氏后裔並非都是文弱書生,生於1870年的陶建勛,自幼愛武習藝,拜陶村武舉人鄭樹標為師,喜用大刀、劍、千斤石練武。清光緒二十年(1895)中武舉人,次年中武進士,欽點花翎侍衙,派乾清門行走侍衛。

  所以其居牆上有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贈送的條幅:“秀名滿江國,芳聲騰海隅。”現存的遺物還有:武進士頭像、一對圈椅、一對茶幾、一張石床、三塊千斤練功石以及一把寶劍。

  從中看出,陶淵明的后裔,不限於世代消極避世、洒脫悠逸地生活,也有“金剛怒目”式的人物,陶西宗祠一脈中就有23人進入仕途,也是有力証明。

梁思成和林徽因曾來此度蜜月

  實為考察古建筑

  1934年,新婚不久的梁思成和林徽因曾專門來到陶村,名為度蜜月,其實是測量古建筑,為《中國建筑史》准備材料。

  陶村有建筑延福寺,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延福寺始建於后晉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原名福田寺。現存建筑以中軸線排列為山門、天王殿、大殿、后殿和兩側廂房。殿間有長生池,殿后有石澗井。

  “此大殿實為罕見之孤例。”梁思成在書中如是說。延福寺為江南已發現的元代建筑中最為久遠的珍品,殿方形,分五間,重檐歇山頂。殿內柱為棱形,側腳有防震功能。平梁與金柱之間加弓形月梁,起搭牽作用,此法開江南弓形梁之先聲。

  延福寺四周牆壁繪山水壁畫和行草書作品,多為明代佳作。

  “1934年,梁思成和林徽因來這裡考察並居住了9天,留下了不少珍貴的影像資料,也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傳說。”陶鄭偉說,他們夫婦當初留影的場景基本如初,沒有變動。“9天時間,說短也短,說長也長,關於兩位學者的故事還是留存不少。”

  翻閱梁思成的《中國建筑史》,裡面至少兩處提到這個深藏在浙中腹地的陶村。

  在另外有關書籍裡,甚至有林徽因在延福寺大梁間微笑的照片。

  本報記者 杜羽豐 文/攝

(來源:錢江晚報)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圓夢小康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總書記…
  2. 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如何學…
  3. 江蘇省委組織部發布一批干部任前公示
  4. 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
  5. 鞏固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的好形勢(人民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