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詩《故鄉》獲得某地詩歌獎 13字值10萬元引發爭議

2016年01月06日08:49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短詩《故鄉》獲得某地詩歌獎 13字值10萬元引發爭議

  原標題:13字詩,能值10萬大獎?

  “故鄉真小/小得隻盛得下/兩個字”,這首題為《故鄉》的13字短詩,在前不久落幕的中國咸寧第二屆世界華文詩歌大獎賽上,從4000多篇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一等獎,獎金10萬元。高昂的獎金和簡短的篇幅、直白的語言形成強烈對比,不少人怎麼也想不明白,這首小詩怎麼就值10萬元?

  伴隨爭議,《故鄉》這首詩在網上卻火了起來,模仿之作開始紛紛露頭。

  作者:文學不能用金錢衡量

  短詩《故鄉》出自雲南省《曲靖日報》駐會澤站記者、會澤縣作協副主席施雲之手。談及此次獲獎,他感慨道,文學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

  施雲通過電話講述了這首詩的出爐過程。今年1月,他從網上獲知此次詩歌大賽的消息,比賽要求每位作者最多以十首新詩參賽,其中至少有一首內容與咸寧有關,每首含標點符號均不得超過100字。施雲投稿的作品中,有一首是寫咸寧的,其他都是短詩。

  施雲說,《故鄉》寫於2014年6月,“當時我正在創作兩組有關故鄉主題的詩歌,獲獎的這一首是我最初構思時突然冒出來的三句話。”他當時創作的是兩組詩,每一組有四五首。他把這首《故鄉》放在第一組詩的第一首。至於有人說《故鄉》根本算不上詩,施雲顯然不服氣。他說,自己無法給詩歌下一個准確定義,詩貴在言志和抒情,但要在100字以內同時兼顧兩者又很困難,“我這首詩不是一首言志詩,而是一首抒情詩。”

  面對13個字怎麼就值10萬元的質疑,施雲也有話要說,“文學實際是不能用錢來衡量的,唐詩宋詞很多都是經典之作,但詩人當時可能沒掙到什麼錢。如果把文學完全和金錢挂鉤的話,這是不妥的。其實,我作為一名縣級報刊的記者,能夠獲獎很不容易。”他曾任小學老師,2008年才調進會澤縣城,而能夠獲得這個獎,家人都很開心。他之前也曾獲得過其他詩歌獎,但這次是獎金最高的,稅后獎金相當於工作兩年的收入。

  爭議:源自新詩無評價標准

  13字短詩獲10萬元大獎,有人贊詩作本身“有韻味”,也有人質疑這是主辦方博取眼球的營銷方式。而詩歌界業內人士則直言,這首詩不配10萬元的獎金。

  通俗易懂和好詩無法畫等號。湖南籍詩人周瑟瑟認為,這首詩的好在於通俗易懂,普通老百姓會喜歡,但並不意味著這就是時下的好詩,“施雲寫的有點像上世紀20年代的漢俳,兩三句,其中蘊含一些小哲理。后來海子、顧城都寫過這種小短詩。”

  在周瑟瑟看來,中國新詩發展了近百年,如果這樣的作品放在上世紀20年代,也就是冰心、宗白華時期,就很流行,但放在現在,它的現代性顯然不夠,“它對人的啟蒙的深度不夠,詩意深度遠遠達不到現在中國詩歌最好的程度。”

  詩人北塔也表達了類似觀點,他認為情感的深度、思想的深度,以及角度的獨特程度,是評判一首詩好壞的標准。《故鄉》寫得比較簡潔,還用了點修辭,把故鄉大而虛的概念具象化了,其中一個字“盛”是全詩的詩眼,“但是這首詩情感有多深還談不上,有些人寫的詩感情非常濃烈,這首詩卻看不出來。”北塔坦言,短詩往往是某個時刻心間的一個小念頭,像“世界華文詩歌大獎賽”這樣名號的獎,給了這麼一個小心思,似乎不太合適。

  《星星》詩刊執行主編龔學敏認為,《故鄉》一詩在整體上單薄了一些,獎金設置有些高。同時,他也提到,目前新詩沒有一個公認的評價標准,也是引發爭議的一個緣由。

  詩人:辦詩歌賽別搞噱頭

  據媒體報道,面對外界的聲浪,咸寧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濟民的態度很明確,“詩歌在於韻味,不是越長越好,有時候越短的詩歌文字的張力反而越強。”他毫不諱言《故鄉》帶給自己的震撼和遐想,“詩短有力。”此外,主辦方還提及,咸寧舉辦的首屆世界華文詩歌大獎賽,一等獎是江西詩人鄧詩鴻的《咸寧辭典》,共有138行,字數長達2000多字,最終捧回獎金50萬元。相比之下,本屆大獎賽一等獎的獎金已經降低了不少。

  這些年來,舉辦詩歌、文學大賽,借以提升城市、地區的文化形象,就像雙胞胎兄弟一樣,緊緊連在了一起。美麗廣東“觀音山杯”詩歌大賽、四川廣元“蜀道之光”詩歌大賽、福建邵武“張三豐杯·詩畫邵武”海內外詩歌大賽、山東廣饒“兵聖之光”全國詩歌大賽、浙江海寧“詩韻江南”原創詩歌大賽……地方舉辦的詩歌活動五花八門,難以計數。

  對此,北塔感嘆道:“盡管不能回到上世紀80年代的狂熱程度,但現如今社會的詩歌氛圍也算是‘溫熱時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心詩歌。”不過,面對如此的“溫熱時代”,詩人向以鮮表達了一絲擔憂,“詩歌比賽本無可厚非,但如果沒有嚴格的詩歌品質要求,將詩歌無限娛樂化、商業化,將給詩歌本身帶來巨大的傷害。”龔學敏也提醒道,各地搞各種詩歌活動是好事,但是不要搞噱頭,因為在轟動效應過了之后,不會真正留下什麼。

(來源:北京日報)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圓夢小康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總書記…
  2. 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如何學…
  3. 江蘇省委組織部發布一批干部任前公示
  4. 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
  5. 鞏固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的好形勢(人民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