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馬可·波羅巷、馬可·波羅井:已在改造中消失

2016年01月12日09:13  來源:東南網
 
原標題:泉州馬可·波羅巷、馬可·波羅井:已在改造中消失

1991年,聯合國專家曾到位於馬可·波羅巷的陳麗燕家中考察。

  本報訊(記者 黃雅珊 陳小陽)很多人都知道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馬可·波羅元朝時曾來過泉州,但泉州有條馬可·波羅巷,恐怕知道的人並不多。近日,有讀者致電本社24小時熱線96339反映,泉州有條口口相傳的馬可·波羅巷,原位於中心市區東海法石片區,若不再關注,將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近日,記者探訪了馬可·波羅巷的前世今生。

  馬可·波羅巷 直通渡頭長百米

  陳麗燕,現年68歲,在法石片區改造前,她一直住在馬可·波羅巷。她說,文興碼頭在當地人口中稱為渡頭,渡頭還有一座“四面觀音”塔(即宋代的寶篋印經塔,目前僅剩半段塔體,因四面有浮雕佛陀頭像,本地人稱“四面觀音”),與渡頭相連接的是一條渡頭巷,從該巷可以通往石頭街。渡頭巷的左側數十米遠的巷子就是馬可·波羅巷,不過當地人簡稱其為“馬可巷”。這條巷子大約有百米長,2.5米寬,曾是鵝卵石路,在上世紀90年代左右改為四角石磚路,后在2011年開始的法石片區改造中消失。在其記憶中,巷子一側為家居的閩南古大厝,一側為法石社區的舊居委會地址。

  陳川是北石文興宮文物保護管理組常務副組長,小時在石頭街長大。他說,從小就聽老人說起“馬可巷”,一問原因,得知大概是為了紀念元代來到他們村的馬可·波羅。

  1991年2月14日至1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船“和平方舟”在泉州進行了為期5天的考察,考察地點就包括馬可·波羅巷。陳麗燕對當年2月18日的場景記憶猶新。她說,這些外國人來到了位於馬可·波羅巷的她家中。那天是正月初四,她家請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吃了閩南人過春節必吃的兩道泉州特色小吃:雞蛋面線糊和元宵圓。當時,隨行的外國記者拍了不少在她家的互動照片,之后還洗了從國外給他們寄來。如今,這些照片成了她家的珍藏品。

馬可·波羅巷位置圖 (姜貝 雅珊制圖)

  馬可·波羅井 曾作公用井補給船隻

  政協泉州市豐澤區第四屆委員會文史委員溫太平翻閱史料后介紹說,馬可·波羅在中國旅居17年,足跡遍及華北、西北、西南、華東等地區。1289年,波斯國王阿魯渾的元妃去世,阿魯渾派出3位專使來元廷求婚。元世祖忽必烈選定闊闊真為元室公主,由三使者和馬可·波羅及其父叔護送,於1291年春乘14艘四桅十二帆的巨船,從泉州起航,經蘇門答臘、印度等地到達波斯。

  溫太平說,法石片區除了“馬可·波羅巷”,還有一口“馬可·波羅井”,就位於馬可·波羅巷靠近渡口的地方,但在法石片區改造時,“馬可·波羅井”也被填埋了。當地人覺得,“馬可·波羅巷”和“馬可·波羅井”的得名,說明馬可·波羅從泉州起航時,應該就是在法石為船隻補給。

  據介紹,石頭街雖在東海之濱,岸上的井水卻是淡水,原因是石頭街背靠寶覺山,山泉汩汩流入地下。石頭街過去有很多古井,不僅家家戶戶的院子裡有,街上也有,“馬可·波羅井”就是靠近江邊的公用井。當然,遠航船隻補給不僅需要淡水,還需要生活用品。而當時的石頭街店鋪數以千家,完全可為馬可·波羅的船隻提供選擇。

  溫太平說,法石境內有制船巷、打鐵巷,現在還有古船深藏地下,說明元朝時當地造船業發達,“馬可·波羅的船隻說不定就是在我們這造的。”

  陳川說,法石社區現在還有真武廟、文興古碼頭、宋船遺址文興宮等歷史遺存,“馬可·波羅巷”和“馬可·波羅井”雖然不存在了,但應該在原址附近立塊碑或做塊告示牌,讓后人知道這段歷史。

馬可·波羅

  馬克·波羅盛贊泉州人 “民性和平”“愛好自由”

  泉州海交館研究員李玉昆曾著《馬可·波羅到泉州》一文,歸納《馬可·波羅游記》(下簡稱《游記》)中關於泉州的記載。《游記》對泉州贊賞備至,“(離開福州)到第五天傍晚,抵達宏偉秀麗的刺桐城。在它沿岸有一個港口,以船舶往來如梭而出名”,又說“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雲集這裡,貨物堆積如山,的確難以想象。每一個商人,必須付出自己投資總額10%的稅收,所以,大汗從這裡獲得巨額的收入”。

  元代,泉州處在海外貿易和社會經濟的鼎盛時期。《游記》中說:“一切生活必需品非常豐富。德化瓷器物美價廉,一個威尼斯銀幣能買到8個瓷杯。”專家介紹,馬可·波羅回國時,帶回德化窯白瓷和色釉小碗多件,至今意大利博物館還保留一件馬可·波羅當年帶回的德化家春嶺窯的小花插。

  泉州的造船技術也給馬可·波羅留下了深刻印象。泉州是宋元時期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所造海船的堅固性、穩定性、適航性,特別是水密隔艙的安全設施等,在當時都具有先進水平。《游記》說:“大汗又下令准備了十四艘船,每船有四桅杆,能揚九帆……其中至少有四五艘船可容納船員二百五十或二百六十人。”這些是泉州海船的重要特點。

  《游記》中寫到泉州佛教興盛,這在歷史上也有充分的証據。自唐朝以來,泉州就有“泉南佛國”之譽,馬可·波羅說,這裡的“人民是偶像崇拜者”,偶像崇拜者就指佛教信徒。

  馬可·波羅對泉州人是這樣評價:“民性和平,喜愛舒適安逸,愛好自由。”《游記》還披露,刺桐城的文身技師以藝精出眾而馳名中外,有許多印度人到這裡來文身。

  相關鏈接

  馬可·波羅(1254-1324),意大利旅行家,出生在意大利商業城市威尼斯的一個商業家庭。1271年,他從威尼斯出發,渡過地中海,沿絲綢之路東進,於1275年到達元朝大都(今北京),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重用。旅居中國十多年后,馬可·波羅於1291年春從泉州起航,經蘇門答臘、印度等地到達波斯。作為離開中國前的最后一站,馬可·波羅在泉州逗留了一段時間,這裡繁榮的貿易、豐富的物產、友好的人民給他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並在《馬可·波羅游記》中專辟《刺桐城》一章,向世人介紹他在泉州的所見所聞。

(來源:東南網)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圓夢小康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總書記…
  2. 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如何學…
  3. 江蘇省委組織部發布一批干部任前公示
  4. 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
  5. 鞏固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的好形勢(人民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