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網絡正成為激活詩歌翻譯的“磁場”
“誰這時沒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誰這時孤獨,就永遠孤獨。”奧地利詩人裡爾克的這首《秋日》,曾對中國新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近一個世紀以來,梁宗岱、馮至、卞之琳、綠原等人都曾譯過裡爾克的作品,但他逾九成的詩作仍沒有中文譯文。
日前,四卷本漢譯《裡爾克詩全集》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首次完整收錄了裡爾克畢生創作的2000多首詩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項龐大的翻譯工程竟是源自於網絡平台。
兩位“網上詩友”完成全集翻譯
《裡爾克詩全集》收錄了裡爾克畢生創作的2000多首德語詩和400多首法語詩,包括“生前正式出版詩集”“原初與未刊詩集”“逸詩與遺稿”和“法文詩全集”共4卷。兩位譯者陳寧和何家煒,都是在網上論壇自發地討論、翻譯裡爾克的詩作,積少成多,用十余年的時間最終譯出了這套全集。
何家煒回憶說,自己在2001年翻譯了一首裡爾克的法文詩,把譯作貼在了一個詩歌翻譯論壇上,從而認識了翻譯德文詩的陳寧。
陳寧更為人熟知的是他的網名“Dasha”,他自學德語、網絡技術,在2002年創辦了“裡爾克中文網”,除了分享譯詩以外,還整理了有關裡爾克的非常詳盡的研究資料。他的網站聚攏了一大批裡爾克的擁躉,“Dasha”豆瓣賬號有5500多人關注,這對中國當代詩歌愛好者而言,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何家煒也在豆瓣等網站上建有高人氣群組,並創辦了“星期天讀書會”。翻譯全部裡爾克詩作並出版,是陳寧與何家煒在網絡上的約定。
2012年,陳寧完成了所有裡爾克德文詩的翻譯,但遺憾的是,就在那年年底,他因突發心肌梗塞去世。何家煒繼續法文詩的翻譯,兩人的2000多首譯詩終於結集出版。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詩人王家新說,這套全集不僅是他在國內見過的裡爾克詩集中最全的,也是最專業的,翻譯得非常嚴謹、忠實。
全部詩歌翻譯來自於網絡
近來,微博的推廣讓一度岑寂的詩歌閱讀再次“復蘇”,卻也讓優質譯詩匱乏的問題凸顯出來。“國內的詩歌翻譯一直很難。一方面,出版社出書大都隻看譯者名望、不看譯作質量﹔另一方面,專業譯者因為譯詩稿酬低、受眾面相對較小,也不太積極。”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德語教授林笳說,國內對於包括歌德、席勒在內的德語詩人,都沒有譯出過全集。而這次《裡爾克詩全集》的誕生,從緣起、資料搜集、翻譯,到與讀者進行討論、勘正,基本都是在網上進行,正象征了網絡給詩歌翻譯帶來的重大改變。
“詩歌翻譯的網上交流從網絡普及時就有了,至今大約有15年的歷史。”何家煒告訴記者,從詩歌論壇,到個人小站,盡管幾個重要的陣地這些年有所轉移,但一直很活躍,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詩歌愛好者。在裡爾克詩稿的翻譯過程中,陳寧和何家煒不斷在網上貼出最新的譯文,閱讀網友的討論、糾錯、建議,然后進行修改。相比於傳統的封閉式翻譯,這種網上的分享、互動讓翻譯成了動態、開放的過程。“譯詩是一件難事,也是一件寂寞的事。”何家煒說,網友的鼓勵也讓他們能夠十數年如一日地將如此龐大的翻譯工作堅持下去。
林笳還指出,網絡打破了詩歌翻譯中“專業”與“業余”之間的絕對壁壘,讓很多沒有專業背景的年輕譯者有了施展的平台。陳寧曾在翻譯過程中向林笳求教語言問題,他對海內外資料的廣泛搜集、詳細考証,令林笳印象深刻。其他不少活躍在網站上的業余譯者,在學術性、嚴謹程度上也都不亞於專業翻譯。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