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由《國酒》看酒在文化和歷史中的巧妙敘事

2016年01月15日08:42  來源: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評:由《國酒》看酒在文化和歷史中的巧妙敘事

  酒作為中國文化最為重要的元素之一,承載著奇妙的歷史文化乃至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心理結構基因。尤其是在儒家華夏儀典的核心——祭祀上,酒從來都是最必不可少的珍貴祭品。周朝有一道祭地神的獨特程序,名為灌祭,據稱是將酒(亦有說法是酒和血)灌注與地,酒的香氣會隨著酒的滲入直達黃泉,為地神所知,然后才將其他祭品坑埋於地。儒家十三經之一的《儀禮》記載的十六種禮儀中更是絕大部分都離不開酒,其中《鄉射禮》中有言:“獲者南面坐,左執爵,祭脯醢。執爵興,取肺坐祭,遂祭酒。”“祭酒”更是從一種儀式演變成為一種觀念,代表首席、翹楚、尊者之意,進而最終演變成為一種官階稱謂。無論是國子祭酒、博士祭酒,乃至《三國志?郭嘉傳》中曹操封郭嘉的“司空軍祭酒”,都含首席之意。可見酒的地位之崇高,價值之尊貴。祭祀作為古老的儀式,在現代語境下早已全面退場,但其精神卻保留在一種同樣古老但更普遍的儀式:筵席之中。上至國宴,下至大大小小的家宴,可謂無酒不歡。

  不僅如此,酒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更普遍的用於送別的儀式。王維在《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千古名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不僅絕佳的描繪了此種儀式,更是用酒表達了作者的依依惜別之意,可謂“酒濃情更濃”。不僅民間如此,《西游記》第十三回唐王李世民送別玄奘時,盡管三藏稱“陛下,酒乃僧家頭一戒,貧僧自為人,不會飲酒”,太宗李世民仍然勸其務必飲一杯,且捻入一撮塵土,向玄奘傳達了勿戀他鄉、早日歸來之意。而玄奘在了解太宗之意后一飲而盡,並不多言,徑直出關而去,正如同酒桌上常見的一句客套話所說的:“一切都在酒裡了”。

  因此,在中國的敘事體系中,酒作為不可或缺的符號始終離不開上述兩個命題:儀式和送別。作為最普遍的大眾敘事媒體,電影中的酒自然也就和這兩個命題死死捆綁在一起。譬如觀眾喜聞樂見的《紅高粱》,通篇充盈著神秘的意識感,而其中又以“酒歌”為最顯著標識。而片尾“我奶奶”的犧牲時伴隨著酒缸破裂,血與酒混在一起,撐起了結尾鮮紅的生死離別。

  瀟湘電影集團出品,宋江波導演的電影《國酒》,書寫的是茅台鎮曹程兩家三代人釀酒的傳奇故事,自然也與儀式和送別這兩個命題糾纏在一起。影片一開始就展現了一場重要的儀式:曹家二兒子和程家女兒的娃娃親。在這場短暫而又不歡而散的儀式中,影片所有的人物關系、人物性格,甚至作為整部影片心理背景的一張証書都被充分的展現出來了。尤其是兩位大當家的性格的對比,直接呼應了影片最后曹老太爺死前親口講出的影片主題“釀酒靠的是人心。”因為一張証書,程太爺暴露了他性格中促狹的一面,並在整部影片幾十年的進程中都在為這件事耿耿於懷。值得注意的是,程家數次釀酒失敗,都與程老太爺的心態失衡直接挂鉤,尤其是強買農民高粱釀成苦酒,更是心態於酒上的直接外化,可謂闡釋主題的一記妙筆。酒心即人心,酒道即人道﹔更進一步說亦是社會之道。

  同樣的,影片自始至終都在講述曹老太爺對非親生的大兒子從徹底的不信任慢慢轉變最終將家業交與他手的心態轉變過程。在此有一個有趣的設定:大兒子每次飲酒必醉三天,這使得這個人物有了一種莫名的神秘感:他究竟是與酒特別親近以至於酒在他身上展現了極致的效果呢,還是與酒天然絕緣呢。按照科學常識我們知道那無非是身體缺少某種可以分解酒精的酶導致的酒精中毒,不過影片巧妙的利用了過去人們的科學盲區造就了這種神秘感,也使這個人物與酒的關系比影片中其他人物都顯出了一種更強的曖昧性,自然也由此引發一種更強的親近感,令他的個人命運與茅台酒的命運共存亡的敘事增添了說服力。

  影片名為《國酒》,這個“國”字自然絕不能被忽視。如果僅僅將“國酒”當作茅台酒因其名聲在外所作的自我標榜,那就必然陷入最淺顯的解讀圈套中。影片高明的將國酒茅台的創業史與中國歷史上最復雜的一段歷史——也就是創立新中國的歷史進程緊密縫合在了一起。影片中從紅軍長征一直寫到新中國成立,其中的艱難曲折同家族的生死離別遙相呼應,“家酒”升華為“國酒”也就不僅僅來源於片頭的一紙証書,這其中曹老太爺看的最清楚:“我釀的是酒,我要這張紙有什麼用?”影片正是通過個人化命運的敘事,巧妙地完成了把茅台轉化為“國酒”的正名之路。

  作為一部主流電影,影片將大量的目光投射在了人物的感情生活以及戰爭場面的描寫,試圖將人物的曲折命運同觀眾的感情投入建立更穩固的橋梁,以更強的敘事懸念、敘事張力有效吸引和感染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群體。但如果能夠減掉一些次要人物的戲份,從而強化主人公懷仁的性格刻畫、心路歷程、情感發展,或許可能產生更好的藝術效果。另外,如果影片能更專注在酒上,將更深更細的筆觸放在酒的釀造過程、人飲酒時收獲的極高享受與歡愉,乃至更進一步:對於酒神的崇拜,尤其是能將影片中曾經出現的儺舞與酒的共鳴細致的表現一番,更能體現出酒在中國文化中的崇高地位。 (作者為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特約專家、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

(來源:中國經濟網)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圓夢小康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總書記…
  2. 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如何學…
  3. 江蘇省委組織部發布一批干部任前公示
  4. 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
  5. 鞏固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的好形勢(人民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