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閻肅自小有文藝天分 高中演諷刺劇曾風行一時

2016年02月22日08:42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閻肅:高中演諷刺劇曾風行一時

  □人生有“四分”:天分、勤奮、緣分和本分,應當認知自己的天分、不懶惰、追求緣分、做好本分

  □人生有“四然”:得之泰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人生應有“四不”:不忽悠、不糊弄、不折騰、不湊合,而實際上就是貴在“真誠”,既求穩又應該盡力將事情做得更好

  ------------------------------------------------------------------

  “哪有校長站著講話,學生卻坐著聽的?”一位八旬老人從椅子上起身,筆挺地站著,對著台上的重慶南開中學校長微笑致意。

  老人的舉動,顯示了他對母校的無比尊崇。頓時,報告廳內掌聲雷動。

  這是重慶南開中學2010年秋季剛開學時的一幕。這位當年80歲的老人,是著名劇作家閻肅,曾創作1000多部(首)作品,參與策劃100多台重大文藝活動,獲國家和軍隊大獎100余項。在坊間,他更是被一直尊稱為“詞壇泰斗”。

  2016年大年初五,閻肅走完了他精彩的一生,2月18日,他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舉行。

  回憶起80歲那年的重逢,閻肅重慶南開中學的同班同學、重慶大學老教授廖遠明感慨萬千。

  那天,他和尹凌等老同學一起,約閻肅在母校見面。剛到重慶南開中學大門口,廖遠明遠遠便看見閻肅被一大群記者和抱著花的學生團團圍住,隻能遠遠地聽見閻肅那標志性的、有穿透力的爽朗笑聲。“人很多,擠都擠不進去,”廖遠明回憶說,“有學生把花也送給了我們,我們正在婉拒時,聽見閻肅遠遠地大聲喊出我們的名字,招呼我們過去”。

  中學時京劇、話劇、快板、相聲,閻肅樣樣行

  “閻肅思想活躍、性格爽朗、熱情奔放。哪裡有了他就不愁不熱鬧。他的作品能觸發每個人心底的情感,所以在哪裡都受歡迎。”廖遠明記得,在母校的那次講座,可容納800多人的大禮堂座無虛席,閻老帶頭唱起南開的校歌,大家還齊唱了《紅梅贊》,“現場氛圍很活躍”。

  閻肅當時打趣地對台下同學說:“這個舞台我可一點都不陌生,我在南開上學的時候常在這裡演出,京劇、話劇、快板、相聲,我可是學校裡的文藝積極分子!”

  廖遠明回憶,閻肅念高中時名叫閻志揚,和自己同歲,河北保定人,1937年“七七事變”后,隨家人前往重慶躲避戰亂,先在南岸一家修道院的教會學校讀書,隨后前往南開中學就讀,於1949年高中畢業。

  在南開念書時,閻肅坐在廖遠明的前一排。“當時,男女生還是分班的﹔高二分文理組時,我們都分在文組﹔文組中又分了英文和中文小組,我們又都在英文小組。我們是關系非常鐵的好兄弟。那時,男生有4個班,女生有兩個班,每個班有四五十名學生。”

  “當時的閻肅非常愛好文藝,經常參加文藝活動,最喜歡的是相聲和話劇,”廖遠明說,重慶南開中學是杰出的愛國教育家張伯苓先生創辦的南開系列學校之一,一直都有強調人文素養的基因,“在那個年代,南開中學就已經非常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不是讓學生做書呆子。放學后,學生並不是埋頭做作業,而是能夠發展自己的愛好和興趣。”

  在抗戰時期,重慶南開被公認為中國基礎教育的典范。追求“允公允能,日新月異”,使學生既全面發展,又學有特長。

  在這種理念影響下,那個年代裡,除了閻肅以外,重慶南開還走出了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中國工程院院長朱光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主任張存浩、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著名理論家鄭必堅、南極科學考察隊隊長顏其德,還有與閻肅同年級的航天院士林華寶等杰出人才。閻肅解讀母校,有“五氣”,即:朝氣、爽氣、豪氣、銳氣和大氣。

  閻肅曾勇敢地演出政治諷刺喜劇

  正是在南開中學,閻肅對藝術的熱愛開始“井噴”。他順利成為學校合唱團一員,並擔任四聲部部長。他和同學們一起學唱進步歌曲,編寫了人生當中第一部獨幕劇,還自編自演了小話劇《張天師做“道場”》,成了學生中小有名氣的“演藝名人”。

  閻肅當時參演的作品中,同學們印象最深的是陳白塵的《升官圖》。這是在抗日戰爭剛剛勝利后寫出的政治諷刺喜劇——用兩個強盜的升官夢來影射社會的黑暗,強盜在夢中冒充知縣和秘書長,勾結各局局長,與滿口“廉潔”、“儉朴”的省長沆瀣一氣,無惡不作。當時,閻肅是該劇中的主演,飾演警察局長。他們在南開學校的禮堂裡公開演出,“真是風行一時,過道裡都擠滿了同學”。

  “演這樣的政治諷刺喜劇是需要勇氣的,”廖遠明說,閻肅經常和追求進步的同學在一起。

  讓廖遠明記憶深刻的,是閻肅和自己在日常交流時關於文藝的見解,“盡管當時他的觀念很難說系統、深入,但他已經有了文藝必須植根於生活和情感的理念,他那時就認為,作品一定要讓人的內心有觸動、有共鳴。看了想哭、想笑或者想思考,才算成功的好作品。”

  1949年,廖遠明和閻肅同時考進了重慶大學,分別就讀建筑和工商管理,隔三岔五就能見面。“大二時,有一天,我在校門口遇見他,居然穿著一身軍裝。我大吃一驚。他告訴我說,自己剛被選調到西南青年文工團了。”閻肅從此踏上文藝道路。

  “離開重慶后,他較少回來。一直到‘文革’結束,我們在南開校園裡聚會。當時大家已過不惑之年,但閻肅依然是那麼樂觀活潑,大家還打趣說閻肅一點不‘嚴肅’”。廖遠明回憶,此后,閻肅每次回到重慶,“都會通知我們這些老同學聚會,很戀舊,很隨和,大家聚會也和當年一樣無話不談,完全沒有名人的架子。”

  探究閻肅能不斷推陳出新的性格基因

  大二分離之后,廖遠明經常能聽到閻肅的作品,從歌劇《江姐》到《長城長》《敢問路在何方》《霧裡看花》等歌曲作品,還在重大文藝活動的主創名單上看到閻肅的名字,甚至在一些選秀節目上看到閻肅提攜后進那不遺余力的熱忱呵護。老同學34歲便名滿天下,受到毛主席的接見,成為“人生贏家”后,卻總是從不落入一個固定套路、從一個巔峰走向新的巔峰。廖遠明在內心不斷“點贊”的同時,也嘗試著探究閻肅能不斷推陳出新的性格基因。

  “在我的印象中,他從來不是一個墨守成規的人,相反,他總是習慣於提出新的思考,”廖遠明說,閻肅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有一點完美主義,不滿足於既有的成績,總想有更大的突破。“比如表演,他總是一有空就琢磨,如果想到一個新的辦法能讓表演更出彩,他就會眉飛色舞,甚至唱起小曲兒。”

  2010年,閻肅和《紅岩》劇組來重慶。廖遠明聽了閻肅在母校重慶南開中學和重慶大學的兩場講座。閻肅在重大坦言,“一直以重大為自豪、為光榮”、“無論走到哪裡都說自己是重大的”,他認為在重大那段不長的歲月為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閻老認為,人生有“四分”:天分、勤奮、緣分和本分,應當認知自己的天分、不懶惰、追求緣分、做好本分。

  他認為人生有“四然”:得之泰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得意時,不凌駕於組織之上﹔失意時,不游離於組織之外,” 這位德高望重的文藝家說,“文章千古事,得失一心間”,盡自己的力去做事但不要強求。

  他認為人生應有“四不”:不忽悠、不糊弄、不折騰、不湊合,而實際上就是貴在“真誠”,既求穩又應該盡力將事情做得更好。

  他認為人生有“四即”:閱歷即財富、主動即自由、寬鬆即快樂、努力即精神,因此要多實踐、多磨煉,變“要我干”為“我要干”,要有豁達敞亮的心境,使自己的內在和外在都要有“精神”,不迷醉於網聊、偷菜等。

  “他在台上說‘我自己覺得自己不是80歲后,而是80后’,” 廖遠明說,“那一刻,我仿佛回到曾經的校園時光,看到青蔥年代的他對藝術發自內心的熱愛。”

  “自從網絡上先前出現閻肅‘病逝’的‘烏龍消息’后,我們這些老同學都在為閻肅的安康而祈禱,並通過北京的同學打聽他的消息。而今,他病逝了,但在我們心中,他還是那個懷揣藝術夢想的少年,”廖遠明說,“閻肅曾經寫下: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場場酸甜、苦辣。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而今,他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在我看來,他的故事,留給后人的啟示是:活著的最大樂趣就是追逐夢想的過程,敢問夢在何方?夢在心中。”(田文生)

(責編:歐興榮、陳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