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經典何以傳播:需具備正向面對的心態 傳播技巧需補課

任藝萍
2016年04月12日08:0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當藝術家對經典文本做出屬於他個體生命的解讀、做出屬於乃至超越了他所置身的那個時代的解讀,他就是在賦予經典以新的生命,在通過自己的創作讓靜默的經典發聲

  ·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投向中國,而中國正將目光凝聚在自身的傳統之中,這是浩瀚經典的時代機遇,也是當代藝術家群體的生逢其時,期待經典的當代重生與傳播,不僅為中國,也為人類文明帶來光亮與啟迪

  

  前不久,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帶來話劇《亨利四世》《亨利五世》,在京滬兩地戲劇界引起廣泛關注。這兩部作品是英國紀念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系列活動的開篇。與此同時,中國的湯顯祖逝世40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也陸續在亞洲、歐洲、美洲的多個國家和地區展開。兩位戲劇家何以逝世400年依然為世人紀念?根本原因是他們的作品能超越時空,流傳至今,它們對真理的探討、對人性的挖掘與展現,豐富、深刻而又開放。

  總的來說,中國的文藝經典在當下的傳播不太理想。諸多經典文本似乎僅出現在高等院校的書單上,學院之外鮮有人問津,遑論知音。這些經典在其誕生的本土尚且如此,在中文世界之外的影響力更難以樂觀。境外翻譯出版的文學作品多為中國當代作品,這當然是當代中國綜合國力提升的文化表現。可在精神層面影響國人乃至鑄造靈魂底色的一些經典作品,如曹雪芹的《紅樓夢》、魯迅的雜文和小說等雖有外文版,但傳播力、影響力與其自身分量尚不相稱。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我們的經典“養在深閨人不識”?當代藝術家對於經典的再創造解讀,是經典文本得以傳播的最重要的憑借,而這恰是當前文藝創作的短板。當藝術家對經典文本做出屬於他個體生命的解讀、做出屬於乃至超越了他所置身的那個時代的解讀,他就是在賦予經典以新的生命,在通過自己的創作讓靜默的經典發聲。

  以《哈姆雷特》為例,近年來德國塔利亞劇院導演盧克·帕西瓦爾在舞台上同時呈現了兩個哈姆雷特,象征著哈姆雷特不同的自我﹔在立陶宛國立劇院導演科索諾瓦斯的舞台上,根據時代特點,解讀重點落在了命運的輪回與不可逆轉。為何如此解讀?“柏林牆倒了,世界沒變……我們和我們國家的境遇合拍,一旦合拍,國民就喜歡我們的演出了——我們做戲畢竟是為了他們。”與此相似,英國國家劇院林賽·特納導演的此劇被稱為“為如今躁動不安的世界量身定做的《哈姆雷特》”。當藝術家找到古老文本與現實世界的共振頻率,經典就賦予了藝術家通向自我表達的自由之路,藝術家則再次將經典激活——反觀我們的經典文本有哪幾部能幸運如《哈姆雷特》,不斷被藝術家賦予全新的解讀?《趙氏孤兒》或為其一。從見諸春秋《左傳》、漢代《史記》《說苑》到成熟為元雜劇經典,18世紀曾被伏爾泰改編為《中國孤兒》先后在法英兩國上演,這部劇至今活躍在中外舞台上,不能不說與這些文本形式多樣的再創造有關。

  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在於內涵的不可窮盡與解讀途徑的多樣。與創造性闡釋相關,經典傳播需要藝術媒介的多重再現。英國廣播公司起用具有票房號召力的明星班底,持續不斷地將簡·奧斯汀的小說制作成“迷你連續劇”﹔凱爾經,愛爾蘭文化的基石,被改編成藝術性和觀賞性兼具的動畫電影,雅俗共賞。值得關注的是,近些年來魯迅及其作品正不斷地以各種藝術形式呈現。電影《魯迅》、豫劇《風雨故園》、話劇《故事新編》《狂人日記》《大先生》,個中作品雖有爭議,卻是讓魯迅走進了當代人的視野,值得鼓勵。其他如借用傳統園林太湖石的意象創造現代雕塑,用英文字母做成“方塊字”等,對經典文化的傳播也頗有新意。龔琳娜、老鑼夫婦等音樂人將唐詩宋詞譜寫成現代音樂,當是一種探索。但這些還遠遠不夠,在這之外更多的文學瑰寶需要得到各種藝術媒介的關注。以《牡丹亭》為例,近20年來產生較大影響者僅兩部同名昆劇、一部芭蕾舞劇。

  經典的傳播還需具備正向面對經典的心態。何為正向面對?首先是珍惜。中國駐德國文化參贊陳平說:“我很少看到有哪部經典在本國都不被認可,在國際上卻大受歡迎。”回溯時光的長河,我們的文學藝術大家多如繁星,卻如晨星般寂寥。安徒生誕辰200周年,從丹麥皇室到普通百姓,舉國歡慶﹔都柏林,詹姆斯·喬伊斯的家鄉,每年舉行國際文學節﹔波蘭更是以肖邦命名國際鋼琴大賽,且參賽者隻能演奏肖邦作品。我們卻有許多名人故居一夜之間被推土機鏟除,或者許多名人故裡因為有利可圖遭到“搶注”,名人本身卻被遺忘。

  經典傳播除了主觀積極努力之外,還有許多技巧、策略需要補課,尤其是翻譯課。李白的詩歌曾因美國意象派詩人龐德的翻譯,推動了西方現代詩歌的進程﹔唐代僧人寒山的詩被系統翻譯成英語后,影響了嬉皮文化。中國當代作家群的創作也因漢學家的翻譯與中國國力的增強而逐漸引起關注,比如莫言、劉慈欣和曹文軒先后獲得國際性文學大獎。但尚有很多明珠有待發掘,有待藝術家將其推到世人眼前。

  如今,中國不僅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改變著全球的政治經濟格局,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也正一點點改變著人類對自身命運的理解與把握——越來越多的人正將目光投向中國,而中國正將目光凝聚在自身的傳統之中,這是浩瀚經典的時代機遇,也是當代藝術家群體的生逢其時。期待經典的當代重生與傳播,不僅為中國,也為人類文明帶來光亮與啟迪。


  《 人民日報 》( 2016年04月12日 14 版)

(責編:王鶴瑾、陳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