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经典研习列入人生“课程表”

谢 琰

2020年09月02日08:0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又到一年开学季,进入大学,很多同学告别了语文课,有人欢呼雀跃,有人略感惆怅,有人则因为选择了中文专业而满怀新的憧憬。欢呼者、惆怅者、憧憬者,这三类同学或许都未能理解“语文”的丰富含义。其实,“语文课”不仅是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培养汉语读写能力的一门课程,更是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提高人文素养的必要渠道。即使没有了语文课,语文学习也应以经典研习的形式常伴左右,成为人生的一门必修课。

  语文课为经典阅读打下了基础。“语文”一词中,“语”是“语言”,而“文”的含义则十分丰富:文字、文学、文化、文本,都可以称作“文”。在历史、政治课堂上,我们学习史实梗概和哲学观点,但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会直接面对《史记》《庄子》的完整篇章以及科学家、哲学家的原创文字。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不仅要阅读唐诗和《红楼梦》,还要学习《论语》以及社会学名著《乡土中国》。“语文课”承载了语言学习、文学欣赏、文化拓展等诸多功能,并且将一切功能的运转都寄托于扎实可见的经典文本。

  在大学校园中,中小学“语文课”所涉及的人文内容,被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艺术学、新闻传播学以及其他各类专业所“瓜分”。有些高校专门开设了“大学语文”或“人文通识”课程,但它们的作用似乎只是短期的“人文零食”,难以提供持续的滋养。那么,就整个大学生活乃至未来人生而言,“语文课”应该以何种形式继续存在呢?

  答案或许是自主的经典阅读。与日常阅读相比,“语文课”的最大区别与优势在于:它总是试图从最小单位的语言点出发,由词及句,由句及段,由段及篇,逐步实现对经典文本整体思想意旨的把握。此种文本细读方法,如果以应试为目的,则难免陷入机械化;但如果以自主、自觉的思想探索为目的,则会成为理解经典的最佳方式。不妨将“语文课”的文本细读精神带入经典阅读之中,既重视“语”的解读,又追求“文”的广度与深度,将语言型阅读与思想型阅读充分结合起来。

  当必修的语文课变为自主的经典研习,语文课上习得的能力有了用武之地,语文课的内涵也进一步拓展了。从一门由老师讲授的课程到人生孜孜不倦的自觉追求,其中始终不变的是对经典的重视与不断挖掘。

  为什么是经典?首先,经典容纳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以史为鉴”会让我们找到认识现实的捷径。我们常说的一个俗语叫“事后诸葛亮”,意味着事后回顾之时每个人都会变得聪明,而身临其境时反而不易察觉真相。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借助历史经验的力量,让自己随时获取“事后诸葛亮”的智慧呢?其次,经典往往传递出特定的思维方式。读《荀子》会让我们学会如何界定一个概念,而读《庄子》则让我们学会如何取消一个概念,这两种能力在现实生活中都非常重要。最后,经典还包含精妙的表达系统。我们可以向苏格拉底学习辩论术,向苏东坡学习各类文体的写法,向鲁迅学习遣词造句的入木三分。经验,思维,加上写作技巧,就会合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假以时日,或许还会升华为一个深刻的“思想者”。

  启功先生曾说:“一日不读,一日不食。”对于“入学初识门庭”的大学生来说,笔者希望他们能扩充腹笥,把经典研习这门高品质的自修“语文课”,列入自己人生的“课程表”。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责编:刘颖颖、丁涛)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王守信任广东省委常委
  2. 普洱市委丽江市委主要领导同志职务调整
  3. 诱导性报道损害自身公信力(钟声)
  4. 全国就业人员达7.5亿
  5. 在这里,读懂“伟大的开端”——中共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