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童年閱讀:麥家偶遇《林海雪原》黃曉明迷《西游記》

編者按:近日,中國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榮獲2016年國際安徒生獎,兒童文學的“諾獎”桂冠也首次花落中國。4月23日是第21個“世界讀書日”,人民網文化頻道記者專訪了張抗抗、麥家、周國平、黃曉明、李冰冰、容祖兒、郭曉冬、沙溢、李光潔、張曉龍等文藝名人,在他們的回想中尋找“兒時的閱讀記憶”。童話寓言、小人書、連環畫、世界名著……是這些“人類最好的營養品”孕育了他們的成長,也是這些智慧的火石點亮了他們的非凡人生。
童年的閱讀,讓張抗抗有了朝大海揚帆歷險的沖動,為麥家找到了一種畢生難忘的甜蜜味道﹔讓黃曉明在孫悟空“看我72變”的奇幻世界裡變成日后的大明星,也讓郭曉冬默記著“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走出農村的地平線走向人生更大的舞台……今天,就讓我們打開一個個與書有關的記憶,看到一個個讓心靈美好、豐富、溫柔和堅韌的故事。
張抗抗:《魯濱遜漂流記》讓我向往大海和歷險
我在幼兒園時就開始聽大人講故事,看圖畫書,小學一年級識字以后,就慢慢開始看連環畫。我最早的一本兒童讀物,是翻譯過來的前蘇聯作品《一年級小學生》。還記得書很薄,封面上有個大眼睛的卷發小姑娘,手裡拿著一支筆,仰頭聽講很專心。那個女孩的名字叫瑪露霞。瑪露霞愛學習、愛老師、愛同學,偶然也會犯些小錯誤。具體故事不太記得了,隻記得自己對瑪露霞非常羨慕,她是我的榜樣,是我的洋娃娃,我一心希望自己成為可愛的瑪露霞。
每到寒暑假,父母會給我買很多書,其中大多是童話類的,包括嚴文井、張天翼、冰心、任大星、任大霖等兒童文學老作家的作品。我對《寶葫蘆的秘密》《唐小西和下一次開船港》都有很深的印象。再大一點,我就開始看《安徒生童話》《格林兄弟童話》,我最喜歡《安徒生童話》裡的“海的女兒”“拇指姑娘”“丑小鴨”,《格林童話》裡的“小紅帽”“灰姑娘”。大約小學四五年級,我就能看前蘇聯的翻譯童書《丘克與蓋克》《鐵木爾和他的伙伴》,還有維·比安基的《森林報》。我是被童話“養成”的,也受益於童話之善之美。可以說,童話伴隨我的童年,童話滋養我長大。
除了童話,我還喜歡幻想類型的兒童讀物。小學高年級以及上了初中后,我開始痴迷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比如《海底兩萬裡》《八十天環繞地球》《格蘭特船長和他的女兒》等等。暑假時杭州天氣很熱,我們把涼席鋪在地上,再把兒童讀物一摞摞攤開在席子上,我就和書睡在一起。
在我童年閱讀中印象最深、對我影響最大一本書是《魯濱遜漂流記》,魯濱遜的奇幻漂流和冒險,使我讀得入迷入魔。原來獨自一個人在遠離人跡的荒島上也能創造奇跡,從此,我對這個人的膽識無比崇仰,無比向往大海和歷險,也知道了在自己的生活之外,還有另一個未知的世界。我特別欽佩魯濱遜的勇敢、頑強、智慧,懂得了一個人隻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放棄,就能生存並獲救。到了初中后,我開始讀《西游記》,喜歡孫悟空的種種叛逆,小說情節和人物那種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常常讓我神思飛揚。
再提一件童年閱讀時的“叛逆”經歷吧。小學三年級,我有一次生病在家,想起母親枕下有一本《苦菜花》,便偷偷拿出來看,等母親下班前再悄悄塞回去。但是,超齡閱讀的效果不算太好,雖然文字都能認得,但是句子的意思都似懂非懂。所以我至今仍認為,閱讀最好符合自然生理規律,讓孩子的童年無憂,享受天真和純真。除了個別神童可以嘗試“跨界閱讀”,家長最好不要種植“反季節蔬菜”。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