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從“太子妃”到“余罪”:網劇與電視劇的新戰爭

2016年07月07日07:39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網劇與電視劇的新戰爭

  《余罪》劇照。

  從年初爆紅的《太子妃升職記》到正在熱播的《余罪》,層出不窮的新題材、趨於電視劇水平的制作、陸續加入的影視公司和網絡平台,不僅標志著一個網絡劇井噴年的到來,也打響了互聯網與電視的新戰爭。

  網絡劇的殺手锏:

  創作自由大,設定拼新奇

  准入門檻低是網劇呈井噴式涌現的重要前提。與電視劇相比,網絡劇最初主要由視頻網站自行審核負責,自審制縮短了制作周期,也為各種奇葩劇情大開方便之門。《太子妃升職記》中的熱吻調戲、男男CP,《余罪》中的警察形象,在電視劇中往往會輕描淡寫或避而不談的劇情與人物設置,卻大膽地呈現於網絡劇中。相對寬鬆的劇情尺度,對長久受電視劇主旋律正能量“熏陶”的觀眾而言確實是一股新風,對編導思路也是一種突破。

  年初爆紅的幾部網絡劇都有標新立異之處,《太子妃升職記》更是其中的吃螃蟹者。相比已掀過一輪高潮的穿越劇、宮斗劇和同期播放的《羋月傳》,被吐槽為“窮劇”的《太子妃》正是依靠新奇創意和惡搞劇情而賺足關注度。男變女的荒誕穿越、 港台腔和古今混搭的對白、不倫不類且質感廉價的服飾化妝道具……《太子妃》從“窮”字入手做營銷,將雷人進行到底,強烈的違和感轉變成濃厚的喜劇效果,這一切掩蓋了生澀的演技、粗糙的場景,讓年輕觀眾大呼“比假惺惺一本正經的大制作電視劇好看”!《太子妃》最終以26億的總播放量震驚市場,它的成功迅速吸引了一批跟風的制作投資方,一時間以艷俗、雷人、零智商為賣點的網絡劇大行其道,直至主打美少男同性戀噱頭的《上癮》因沖擊影視底線,在上線不足一個月后被下架,這類作品才有所收斂。

  如果說雷人和惡搞代表了早期網劇所謂新意的話,五月底在愛奇藝播出的《余罪》第一季的新意顯然更高明一些。該劇不再以獵奇為噱頭、以惡搞為娛樂,而是以巧妙的人物設置和緊湊的劇情為立足點。男主角余罪既不是充滿正義感的高大全,也不是簡單的表面平庸但內心堅定的反偶像,在警察職責和保全自我的矛盾中,余罪只是身不由己在掙扎中完成反轉的小人物。該劇在劇情上也與當前影視熱衷的古代宮廷、仙俠奇幻題材不同,始終散發著強烈的時代生活氣息。不似以往刑偵劇重在推理破案,劇中的警匪斗爭則是聚焦於警察與罪犯之間的明爭暗斗、人與人的心理角力,棄廣入深,透出現實主義的光。腳踏實地刻畫人物、雕琢劇情帶來“有趣無毒”的口碑和真正靠譜的市場收益,《余罪》第一季總點擊量9.2億,第二季還未開放免費觀看也已有4.6億點擊——預計突破20億的總點擊量和對第三季的更多期待,足以証明觀眾尋求的並不只是感官刺激,走心走劇情永不過時。

  網絡劇的風向標:

  把握劇情火候,回歸敘事本源

  《太子妃升職記》的演員火了、劇組賺了,然而卻下架了,同樣火爆的《盜墓筆記》、《暗黑者》、《探靈檔案》等網劇也曾收獲上億點擊量,最后也下架了。二月底的全國電視劇行業年會可謂相關部門的一次秋后算賬,“提前介入”、“線上線下統一標准”、“電視不能播的網絡也不能播”等一系列審核政策的出台,意味著網絡劇先播后審時代的終結。網絡劇想要走得更遠,終究還應內容為王,粗俗口語的台詞、香艷的畫面、無下限的惡搞隻屬於玩弄技巧,文字游戲不等於文學藝術,對電視劇傳統的顛覆也不等於除舊迎新。《太子妃》的成功模式在網絡劇一窮二白階段可能驚為天人,卻難以提供推動網劇發展的深度學習價值。一次標榜個性是新意,無數次標榜隻會消磨大眾好感﹔一次內容粗淺是搞笑,無數次粗淺則降低了網絡劇整體身價。而比起前者,《余罪》的道路或許更值得借鑒。

  早在《余罪》被改編為網絡劇之前,該劇的原著小說便轟動一時,甚至引起央視新聞節目關注並對此進行走訪。許多職業警察以讀者身份在網上熱議故事走向、參與劇情構思,引發了現象級的閱讀狂潮。第一季亦不負眾望,全劇開場,余罪以一個混日子的警校學生形象登場,他的人生目標僅是畢業后回原籍當個片兒警,罩著賣水果的父親不受地頭蛇欺負。因此當上司挑選他去毒梟手下臥底時,他是百般推辭,被迫上陣之余還要與組織討價還價,再三強調“一有不對勁我就撤”。這樣“賤”而無害的“屌絲”形象是近年熒屏的寵兒,更是網劇的招牌。余罪的言談舉止與其說像警察,不如說更像違法者。雖無高明的破案技巧,他卻能憑著對犯罪非同尋常的觸覺,從匪夷所思的角度窺探犯罪者的手法和心理,並且不排斥用以惡制惡的手段對付犯罪者。他剛出場不久就頻繁調戲教員,嘲笑警方死板的臥底方式,自己想出搶劫收費站的歪招,隻為接近毒品販賣的中間人傅老大﹔又借機誘騙運毒者鄭潮背叛傅老大,借此吞並鄭潮勢力。余罪身上亦正亦邪的多面性卸掉了“正義人士”的刻板包袱,讓看膩了警匪劇中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主題的觀眾耳目一新。張一山的表演更是全劇一大亮點。他油嘴滑舌,痞氣十足,儼然被角色附體,演活了余罪那副“賤人余”的嘴臉,使神壇上的警察形象回歸為草根階層的一介凡人,也一舉摘除了自己的童星標簽。

  偵探和懸疑推理題材一直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不僅是歐美劇的常客、日劇拍不爛的梗,十多年前國內的《黑洞》、《永不瞑目》、《玉觀音》等劇也曾一度萬人空巷,可惜后來熱潮被冷凍,刑偵劇無緣黃金檔,從此淡出熒屏主流。時隔十年,《余罪》承襲了前輩們的創作沖動,另辟蹊徑走出了一條植根於當下語境的現代化警匪劇道路。乘著《余罪》的東風,《十宗罪》、《法醫秦明》、《古董局中局》等十多部懸疑推理IP也位列網絡劇制作名單中。但此“跟風”的意義非彼“跟風”可比。在網絡帶來的寬帶和資金助力之下,這批網絡劇的集中發力似乎讓人看到了中國懸疑推理題材的再生。

  在網絡劇花樣百出、腦洞大開的時期,網上曾出現過要網劇干掉電視的叫囂,但在市場狂歡的表象之下,大部分網劇仍存在制作粗糙、內容粗俗以及隻顧眼前利益的問題。隨著網絡劇的政策環境與電視劇日趨接近,想要與電視劇平起平坐,網絡劇還需提高質量門檻,以精良的視聽表現、創新的故事內涵及實力新面孔,與電視劇競爭。

(責編:溫璐、陳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