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吳岩談郝景芳《北京折疊》:80后作家對今天的觀察

郝景芳獲得雨果獎(資料圖)
人民網北京8月22日電(陳燦)21日,80后科幻作家郝景芳憑借作品《北京折疊》獲得了科幻界最高榮譽獎雨果獎,這是繼2015年劉慈欣憑《三體》獲得雨果獎之后,中國科幻作家再一次獲此殊榮。人民網記者就此事採訪了科幻作家、北京師范大學科幻創意研究中心主任、世界華人科幻協會會長吳岩教授。
郝景芳在《北京折疊》中虛構了一個不同空間、不同階層的北京,可像“變形金剛般折疊起來的城市”,卻又“具有更為冷峻的現實感”。吳岩表示,《北京折疊》不是郝景芳最好的作品,但仍是一部優秀的作品。“她的一些描寫太空探險的作品都非常唯美,符合經典科幻的規范,《北京折疊》只是她最近嘗試的一種新的寫作方向。”吳岩贊道,“她是年輕一代非常有實力的作家。”
有人說《北京折疊》反映了北京的現實,郝景芳也在獲獎致辭中表示,“在《北京折疊》這部小說中,我提出了未來的一種可能性,面對著自動化、技術進步、失業、經濟停滯等各方面的問題。同時,我也提出了一種解決方案,有一些黑暗,顯然並非最好的結果,但也並非最壞的:人們沒有活活餓死,年輕人沒有被大批送上戰場,就像現實中經常發生的那樣。我個人不希望我的小說成真,我真誠地希望未來會更加光明。”對此吳岩表示,他認為這部作品反映了整個世界的現實。“高層、中層、低層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這不僅是北京的現實,也是全中國、全世界的現實。從這個層面來說,《北京折疊》作品所反映的現實具有世界共通性。”
相對於《三體》作者劉慈欣的宏大敘事,郝景芳自認其作品更關注個體、人心。這也讓她的作品帶上了“軟科幻”(指情節和題材集中於哲學、心理學、政治學或社會學等傾向的科幻小說)的標簽。當記者問及國內科幻寫作現狀時,吳岩表示,國內現在科幻寫作大量的科幻還是軟科幻寫作,囿於專業背景等限制,真正在硬科幻領域的作者不是太多。
2006年,郝景芳從清華大學物理系本科畢業,進入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並在這一年正式開始科幻寫作,至今已發表長篇小說《流浪蒼穹》,短篇小說集《星旅人》《在遠方》《孤獨深處》等。后來,郝景芳轉入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攻讀博士學位,2013年開始在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工作。吳岩老師曾在朋友圈引用了一篇新聞的標題,用以形容郝景芳——“白天是清華金融女,晚上是宇宙學女神”。吳岩表示,郝景芳的學術背景跨度很大,“她是一個非常知識化的作家,非常看好她今后的發展。”此外,郝景芳2002年獲得第四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因此她相比其他作家來說,“可能在文學的市場化方面比別的科幻作家走得更遠。”
2015年雨果獎得主劉慈欣的作品《三體》與2016年獲獎者郝景芳的《北京折疊》是否有可比性呢?吳岩表示,兩部作品沒有可比性。“這兩位作家一位是60后,表達的是對過去的懷念﹔一位是80后,講述今天的觀察。我很肯定郝景芳,她出生於80后,這說明中國時下年輕科幻作家在世界上還是佔有一席之地的。從這個層面上來說,這個作品獲獎非常有價值。”
談到郝景芳作品與其他同時代科幻作家作品的比較,吳岩表示,在表現社會現實上,郝景芳並不是首創。“比如陳楸帆也寫過這類的作品,他將其稱為‘科幻現實主義’。其實用科幻反映現實這股潮流在中國20世紀80年代就已興起,隻不過到此刻趨向成熟。”
《北京折疊》片段摘選:
折疊城市分三層空間。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間,五百萬人口,生存時間是從清晨六點到第二天清晨六點。空間休眠,大地翻轉。翻轉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間和第三空間。第二空間生活著兩千五百萬人口,從次日清晨六點到夜晚十點,第三空間生活著五千萬人,從十點到清晨六點,然后回到第一空間。時間經過了精心規劃和最優分配,小心翼翼隔離,五百萬人享用二十四小時,七千五百萬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時。
大地的兩側重量並不均衡,為了平衡這種不均,第一空間的土地更厚,土壤裡埋藏配重物質。人口和建筑的失衡用土地來換。第一空間居民也因而認為自身的底蘊更厚。
老刀從小生活在第三空間。他知道自己的日子是什麼樣,不用彭蠡說他也知道。他是個垃圾工,做了二十八年垃圾工,在可預見的未來還將一直做下去。他還沒找到可以獨自生存的意義和最后的懷疑主義。他仍然在卑微生活的間隙佔據一席。
老刀生在北京城,父親就是垃圾工。據父親說,他出生的時候父親剛好找到這份工作,為此慶賀了整整三天。父親本是建筑工,和數千萬其他建筑工一樣,從四方涌到北京尋工作,這座折疊城市就是父親和其他人一起親手建的。一個區一個區改造舊城市,像白蟻漫過木屋一樣啃噬昔日的屋檐門檻,再把土地翻起,建筑全新的樓宇。他們埋頭斧鑿,用累累磚塊將自己包圍在中間,抬起頭來也看不見天空,沙塵遮擋視線,他們不知曉自己建起的是怎樣的恢弘。直到建成的日子高樓如活人一般站立而起,他們才像驚呆了一樣四處奔逃,仿佛自己生下了一個怪胎。奔逃之后,鎮靜下來,又意識到未來生存在這樣的城市會是怎樣一種殊榮,便繼續辛苦摩擦手腳,低眉順眼勤懇,尋找各種存留下來的機會。據說城市建成的時候,有八千萬想要尋找工作留下來的建筑工,最后能留下來的,不過兩千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