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火丁再度唱響程派《江姐》

《江姐》演出劇照 鄒琛攝/光明圖片
11月13日晚,國家大劇院戲劇場座無虛席。為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在北京市委宣傳部“京劇流派研究計劃”科研項目支持下,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優秀程派傳人張火丁在此上演了國戲版現代京劇《江姐》。張火丁扮演的江姐生動傳神,《紅梅贊》《繡紅旗》《不要用眼淚告別》等唱段贏得了全場的熱烈掌聲。在謝幕5次觀眾都不走的情況下,張火丁又返場加唱了《梁祝》選段。
程派首演現代戲的一次探索
“眾所周知,京劇程派劇目都是傳統戲,且多是苦戲,如《鎖麟囊》《荒山淚》《春閨夢》等,排演現代戲《江姐》,且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先烈江姐,是張火丁對於程派劇目的一大探索和創新。”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巴圖興奮地說。
其實《江姐》是張火丁的一出“老”戲。2001年,中國京劇院根據閻肅同名歌劇創排了京劇《江姐》,由導演謝平安執導,由當時還是中國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的張火丁首演,一經上演便大受歡迎。2002年該劇改編拍攝成戲曲電影,2007年又改為交響樂版《江姐》在北展上演。此次中國戲曲學院改編復排的學院版《江姐》,吸收了原舞台版和電影版的成功經驗,在保留原經典場次、經典唱段的基礎上,採用以民樂隊為主的伴奏形式,對音樂配器、舞台美術、舞台節奏、武打等方面進行了新的編排與設計,在突出程派藝術特色和張火丁藝術風格的基礎上,力求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統一。而張火丁冷靜理智和常年領班演出的經驗與江姐這個人物性格有諸多不謀而合之處,因此更能打動觀眾。
“程派創始人程硯秋先生生前曾有過疑問,我們程派能否演現代題材。”巴圖介紹說,京劇《江姐》是程派青衣第一出現代戲,實現了程硯秋創作現代戲的夙願,填補了程派現代戲的空白。該劇曾在德國科隆世界藝術節上公演,使京劇程派現代戲走出了國門。“《江姐》的成功,說明程派藝術可以演繹新的生活,張火丁扮演江姐証明程派不光能演悲情人物,也能演堅韌不拔、意志堅強的革命者。這對於流派的傳承發展,功莫大焉。”
唱段流行更展演員魅力
現代京劇《江姐》最大的成功在於唱腔設計方面,該劇在繼承程派藝術特色的基礎上,為了更好地與當下觀眾的審美情感產生共鳴,在表現革命英雄主義的同時,突出江姐作為一名女性的英雄性格特征,既有剛強不阿的一面也有其女性柔美的一面。因而該劇唱腔柔中帶剛,剛柔並濟,如《紅梅贊》《繡紅旗》《不要用哭聲告別》等,已成為耳熟能詳的現代京劇的經典唱段,在戲迷中廣為傳唱。
張火丁曾表示:“《江姐》唱腔真的很好聽,它把歌劇中一些音樂元素,不露痕跡地用到了老程腔中。程派唱腔幽咽婉轉,含蓄低沉,但是為了塑造英雄人物,需要一些高亢激昂的東西,這對我的表演是個挑戰。”
“《江姐》的成功,既發展和豐富了程派藝術,也展示了張火丁自身的藝術魅力。”戲劇評論家傅謹說,《江姐》唱段的流行,該劇的唱腔設計萬瑞興功不可沒,他一直為張火丁設計唱腔,熟悉流派和演員特點,劇中的主要唱段既有程派特點,又有張火丁自身的韻味,即所謂的“程派張韻”,這對於流派的發展和演員自身魅力的呈現,都大有益處。“更為難得的是,新時期以來,新編京劇,不論是歷史劇還是現代戲,都鮮有唱段流行,即使是大家所公認的成功劇作,都沒有唱段傳下來,《江姐》從這點上來說,是一大突破。”
傅謹還認為,此次國戲版《江姐》突出了演員的主體地位,這雖是一種回歸,但意義重大。“現在的許多新編戲,強調編劇、導演和舞台呈現,但把演員當木偶,不重視演員。其實流派的傳承發展,就是要確立演員的主體地位,發揮演員的魅力。”
也有戲迷認為張火丁演得太少。現為中國戲曲學院教授的張火丁在教學之余,還開設了程派藝術人才研習班,招收了十名學生。此外,為弘揚優秀民族藝術,響應國家“戲曲進校園”戰略,京劇《江姐》將進入北京高校進行演出。張火丁將帶領學院程派傳承中心程派研習班弟子們,為大學生們演繹青春版京劇《江姐》。
(本報記者 蘇麗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