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永軍(中)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博科娃女士(右一)。 |
今年9月22日,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群賢畢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永新華韻文化產業集團董事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副會長李永軍“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貢獻獎”。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使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在此指引下,李永軍帶領團隊致力於在非遺保護與傳承、文化多樣性、文化創意城市等領域的開拓與實踐。“先付出再合作,先投入后收入,先舍后得”,這是李永軍“先與后”的人生哲學。
在作為優秀傳統文化體驗區的前門大街上,坐落著一座古朴低調、典雅別致的建筑——姚惠芬刺繡藝術館,花貓戲蝶雙面屏風、綢緞衣料、唐卡繪畫……館內所有展品都是蘇繡工藝的巧奪天工。2006年5月20日,蘇繡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姚惠芬作為蘇繡的代表性傳承人,同永新華韻文化產業集團合作,姚惠芬出手藝,集團出資金,在北京前門大街建設了這座展館。“店裡大件小件工藝品都賣得不錯,銷售業績連月提升”,館內工作人員介紹。
“非遺保護是全人類共同的課題,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專屬記憶,我就是要將這些記憶傳承下去。”為此,李永軍獨辟蹊徑,探索實踐著“1+N”平台模式,一方面依托“e飛蟻”國際非遺互聯網平台進行線上線下互動經營,另一方面將各類非遺資源引入其開發的多個文化產業園區中,構建展示和營銷的實體空間。
李永軍不但有著將非遺“與藝術相結合,與產業相結合,與生活相結合”的美好願景,也有自己的遺憾:“沒能多花時間陪陪家人,對不起我的愛人和孩子。”多數時候,李永軍會將對家庭的愧疚感轉變為對合作伙伴的誠意與真心:“締結契約就像結為夫妻,達成的成果正如雙方的孩子,我要對孩子負責,對我們的合作負責。”
“文化是包容的,從事文化產業的企業的基因亦是如此……我也將非遺保護和傳承的事業,作為自己的畢生追求。”正如李永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特別貢獻獎”獲獎致辭中說的那樣,他熱愛非遺保護事業,願意將一腔熱血洒在中國,這片世界上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多的土地上。“做好事,做善事,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得到應有的回報”,每天晚上睡前,李永軍都會以此開頭反省、總結自己今天的所作所為。在他看來,“人生就是一個修養的過程”。
作為團隊領導者,他並不認為自己擁有什麼權力:“權力,意味著責任,權力越大,責任就越大,權責永遠是同等的。”商場沉浮的30年使他認識到,擔綱社會責任才是企業家的最終歸宿。閑暇中的李永軍手不釋卷,在事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時常翻看諸如巴菲特、稻盛和夫、李嘉誠等優秀企業家傳記,從中汲取營養,提升自我,並運用到企業發展實踐中去,不斷探索和創新。令他欣慰的是,非遺保護事業正是一條實現個人與企業最大程度對接社會價值的康庄大道。
對於同永新華韻合作的眾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永軍一向報以“欽佩,向大師們學習”的態度。在他們的合作中,非遺傳承人隻負責專業技術、工藝進階等“善其事”工作,而拓展市場、產品營銷等“利其器”工作則由李永軍及其團隊承擔,“這樣能最大限度地保証大師們專注於文化創作,不受市場因素的過度干擾與沖擊,才能創造出更優秀的藝術作品。”李永軍極力在藝術與市場之間尋找恰到好處的平衡。
李永軍還熱衷於“將非遺融入現代人的生活中去,尤其是青年人”,朝氣蓬勃的青年在李永軍心中是時代擔當與中堅力量,他一直教導身邊的年輕人:“學會珍惜美好的當下,不辜負父母的養育,盡自己的一切努力,完善自身,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