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和馮小剛的“圍城”

饒曙光  尹鵬飛

2017年01月09日04: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馮小剛

  張藝謀

  曾有人抱怨,在國外,古稀導演堅持創作是司空見慣的事情,近如雷德利·斯科特79歲續拍《異形》和《銀翼殺手》,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年逾80仍踐行每年一部美式主旋律。但在中國,大多數導演的創作似在中年就已停滯,鮮見老年有為者。然而,2016年底,66歲的張藝謀和58歲的馮小剛雙雙拿出新作,並持續發酵為市場熱點。從自我創新的角度來看,兩位導演在當下復雜多元的中國電影市場,依舊堅持突破和超越自我,試圖延長藝術生命,在中國電影界已屬難能可貴。不過幾乎是注定的命運,兩部電影所獲得的市場評價褒貶不一,兩位導演也再次身處商業與藝術的輿論“圍城”。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在市場化改革特別是電影市場陷入低迷之際,張藝謀和馮小剛長期處於中國電影的風口浪尖之上,與陳凱歌一道演繹著“三國演義”的獨特風景線,並都曾在關鍵時期引領中國電影的走向。張藝謀和馮小剛的創作旨趣和影像風格不盡相同,卻分別營造了中國電影的導演品牌和票房神話。縱觀二人的創作生涯,都在不斷地求新求變,其創作路線巨大的美學、思想和價值差異,是他們一代電影人基於個人的藝術探索在主流電影市場轉型期的直觀體現。

  

  現實主義精神在馮小剛電影中有著強烈一貫性和一致性。從早期的《甲方乙方》《手機》到近年的《集結號》《唐山大地震》,其作品對現實的諷喻思考一脈相承。在保持內容寫實的基礎上,《我是潘金蓮》將現實主義表達以實驗性的美學形式包裝,多了韻味,也多了寓意。影片畫幅所產生的疏離效果將其故事從紀實風格的原著文本中抽離,並通過精心的敘事安排,實現了既指涉現實又疏離現實的敘事策略,整體上建構了一種“有意味的形式”。

  馮小剛與他的《我不是潘金蓮》是一次獨樹一幟的創作博弈。他嘗試在影片中將當代中國濃縮為一個矛盾的空間體,在美學上打破了主流畫幅標准,題材上摒棄了普法宣傳的主旋律手法,內容表達上則突破了正面宣教的固有程式,並意圖借此指認自己的導演身份和藝術思考。

  影片的美學探索主要集中在方圓畫幅呈現上。圓形一定程度上與中國古典繪畫暗合,畫面透視關系的改變也使觀眾聚焦於對“人”的體察。視聽語言的結構對應並加強了敘事文本的結構。影片敘事分別由兩組圓方畫幅段落構成,前后相隔十年,兩組時空形成了相反的主被動人物關系。事實上,無論圓形或是方形,構圖的和諧感與事件本身的沖突性形成了另一重形式與內容的反諷。這種精巧的視聽語言規劃,彌補了馮氏電影過往通俗化的形式影像,並重新包裝了其經過審慎思考的現實主義諷喻。

  《我不是潘金蓮》形式和內容的嫁接創意雖略顯生硬,但仍較恰切地將形式層面的思考和內容層面的選擇性批判巧妙“縫合”。這是當代中國導演的另一重藝術夢想。馮小剛巧妙地在現實區間與創作自由之間尋找到平衡點,其形式和敘事都是經過多方博弈努力得來的結果。這種巧妙的題材把控和形式進取也完成了馮小剛的藝術夢想,影片在多個國際電影節展上獲得獎項意味著影片藝術風格被認可,也化解了馮小剛內心深處積壓多年的某種“情結”。

  張藝謀所代表的是正統藝術電影體制下的電影人不斷“去個人化”,並向主流商業電影漸進的過程﹔馮小剛則恰恰相反,是從作為大眾的通俗創作層面不斷地拓展人文反思界面,進而凸顯自我藝術個性的努力。二人新作均可謂逆水行舟的極致,因此也導致了觀眾的不解乃至“憤怒”:一向有著藝術追求的張藝謀竟然放棄了個人化表達而“墮落”為特效大片導演,而向來以市場優先的馮小剛卻在現實主義的外衣下挑起了美學實驗的重擔。事實上,兩位導演及其作品都是在一貫的主流商業電影的框架內進行探索,並拓寬了中國電影創作的深度和廣度。

  張藝謀和他的《長城》無疑是一次“去作者化”的創作博弈,這是向全球輸出“中國形象”嘗試的必然代價。作為第五代電影導演的佼佼者,中國式大片的開啟人,奧運會的開幕式導演,張藝謀多重精英身份的交疊使其在文化輿論場中的位置備受矚目,甚至無形中背負了中國文化代言人的角色。這種全能印象也招致了觀眾對《長城》的情緒化批評。事實上,張藝謀在《長城》中被壓制的創作權力使其區別於以往,需要我們重新建構評價話語及其評價體系。好萊塢的工業標准大幅限制導演權力,張藝謀也無法逃脫這種宿命。他本人也一再強調,《長城》作為一線好萊塢的重工業產品,在制片過程中自己能夠掌控的東西有限。我們應該注意到,張藝謀是大陸第一位與好萊塢達成A級商業類型片合作的導演,《長城》也是迄今體量最大的中美合拍電影。這種工業試水的先驅行為,其重要意義並非美學旨趣的突破,而是為工業技術、標准尤其是中國電影工業化升級換代探路,本身具有前所未有的風險,可以說是張藝謀“難以承受之重”。

  《長城》更像是張藝謀在當前中國電影產業化轉型語境下深入好萊塢體制的一次探索,而該片中凸顯的制片權力和文化勢差的矛盾將成為中美雙方在未來長期合作過程中持續博弈的焦點。張氏作品的話題性仿似天生就與國際影響力挂鉤,無論是個人化的藝術創作或是隨產業化轉型后的商業探索,從《紅高粱》到《英雄》,再到《金陵十三釵》,都引發了輿論熱議。《長城》是一部有中國電影人和電影資本介入的“好萊塢電影”,因此基於對張藝謀過往個人化電影作品的認知而對影片做出的評斷,與喧囂市場化背景下中國電影工業發展現狀形成的錯位,使得《長城》在當前中國影壇的處境頗為尷尬。

  

  從當下中國電影產業復雜的社會語境、藝術語境分析,《長城》和《我不是潘金蓮》的創作都是關於藝術、技術、資本、權力、政治、市場的多重博弈,其間彰顯的二人努力的方向各異,並且與二人的創作前史也不無關系。

  張藝謀出道的1980年代,電影界充斥著作者電影的理想主義光芒,第五代自然而然地扛起了藝術復興的大旗,在國有電影體制的黃金歲月裡短暫樹立起獨有的影像美學。馮小剛上世紀80年代中期雖已在影視圈嶄露頭角,但風格迥異於第五代的學院派作風,其創作深受通俗文化的影響,充滿平民趣味。因而在1990年代風雲突變,大眾商業文化漸趨主流時,馮小剛則比第五代導演更為輕巧地完成了市場化轉型。1994年,可以說是二人藝術生涯共同的分水嶺,張藝謀奪得戛納評審團大獎,到達其藝術電影造詣的高峰,但由於各種原因卻又另辟蹊徑,多少有點義無反顧地向商業主流靠攏。而馮小剛則以《永失我愛》從電視劇轉戰大銀幕,文藝青年式的悲情故事並未獲得市場青睞,反而是次年的《甲方乙方》建立了“馮氏喜劇”模式並開啟了大陸的賀歲檔電影文化。商業轉型伴隨著中國電影市場化,電影本體的討論式微,娛樂話語開始彰顯乃至膨脹,關於導演之於商業和藝術的身份邊界在其后20年裡也逐漸變得模糊。張、馮二人都有著對商業電影和市場資本的敏銳洞察力,但是個人化創作形成的既定印象,決定了二人在產業化時代面臨的批評遭遇。這也將會是中國電影在接下來很長時間的矛盾命題。

(責編:袁勃)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兼容並蓄 深度融合 鴻蒙讓萬物互聯時代…
  2.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3. 回放: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取得圓…
  4. 湖南省委組織部發布一批干部任前公示
  5. 他們今日飛天,天上三個月將這麼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