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鶯爭暖樹 春水起微瀾(藝文觀察)

——回望2016中國戲劇

奚牧涼

2017年01月12日04: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丁西林民國喜劇三則》
  圖②:《舞馬》
  圖③:《藍人秀》
  圖④:《共同基礎》

  2016年,中國戲劇的“水面”下“暗流”涌動著變革的先兆。原創力量雖能創造驚喜仍然欠缺功課,外國引進劇目雨后春筍般來華形成“層次性”,戲劇產業在各種動因推動下大踏步發展。

  戲劇原創

  中青年創作者時有亮點

  近年每到年關之時,關於中國戲劇原創力量疲軟的憂思便會翻起。2016年,一些作品呈現出的亮色,哪怕只是一閃而過,仍然配得上我們的掌聲,讓我們相信仍然有知難而進、鍥而不舍的創作者,為中國戲劇原創的未來守護希望。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林兆華、李六乙、班贊等導演,排演了《人民公敵》《仲夏夜之夢》《櫻桃園》《丁西林民國喜劇三則》《一些契訶夫的小戲》等作品。他們的思考與實踐難能可貴,為中國戲劇帶來了難得的新意。國家話劇院也延續了近年的開放姿態,外請青年導演鄒爽排演的《美好的日子》、趙淼排演的《羅剎國》,以及知名導演孟京輝回院排演的《臨川四夢》,雖然仍有瑕疵乃至硬傷,但它們在美學保守甚至陳舊的傳統中,激起了不應忽視的“微瀾”。

  而中青年創作者的新作為中國戲劇原創增添了更多亮色。一種是忠實原著地翻譯、排演國外現當代經典文本,邀請國內演技派演員挑戰表演新高度,如曾在鼓樓西劇場演出的《審查者》《晚安,媽媽》《學一學鴿子》,曾在中間劇場演出的《開放夫妻》《毒》《局外人》等。另一種,是排演國內外戲劇史上的經典文本,通過全新的演繹展現創作者獨特的思想解讀與劇場風格,如黃俊達導演的《鄭和》、丁一滕導演的《竇娥》、陳飛歷與繆歌導演的《金龍》等。更多的還是一度、二度創作盡皆原創者,其中代表如李靜編劇、王翀導演的《大先生》。這部醞釀7年的作品在北京首演時仍有諸多瑕疵,但其難得的社會反思、久違的文學精神,對於重振戲劇在中國文化乃至社會語境中的價值與地位意義不凡。除此以外,易立明導演的《革命》、顧雷導演的《人生不適情》、張一弛導演的《三昧》、李熟了導演的《失憶症·蟒國》、孫曉星導演的《漂流網咖》、趙淼導演的《吾愛至斯》、庄一導演的《謀殺電視機》、劉丹導演的《擱淺》、馬良與黃天怡導演的《爸爸的時光機》等作品,也都烙印有創作者各自獨特的風格印記。

  戲劇節

  外國優秀劇目集中展示

  這一年,千姿百態、亂花迷眼的外國引進劇目登陸中國。加之近年內,各類戲劇節展呈雨后春筍之勢在國內發展,以戲劇節展之名引進外國劇目,便成了如今中國戲劇與“外面的世界”交流匯通的主要渠道。如果說過去幾年,中國的戲劇節展主辦方與外國劇目引進方尚在摸索能干什麼、該干什麼,那麼,2016年外國劇目的引進呈現出追求各異的“層次性”特征。

  第六屆林兆華戲劇邀請展繼續延請外國名導、名團、名作,如波蘭導演陸帕的《英雄廣場》、波蘭導演瓦裡科夫斯基的《阿波隆尼亞》、德國導演奧斯特瑪雅的《理查三世》等作品。不論展現陸帕令人嘆為觀止的“於無聲處聽驚雷”的導演風格,還是融匯古希臘戲劇經典與當代紀實文學直抵“犧牲”等人性核心命題,抑或將莎翁經典排演為好聽好看的戲劇盛筵,三者皆展現出如今世界戲劇的最高水准。

  每年舉辦國際戲劇季的國家大劇院也強勁發力,廣邀世界級劇目。三部2015年柏林戲劇節入圍作品(《共同基礎》《約翰·蓋勃呂爾·博克曼》《等待戈多》)以及俄羅斯導演圖米納斯的《假面舞會》、德國導演塔爾海默的《偽君子》、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亨利五世三部曲”等,皆引發一時熱議。其中紀實劇場的《共同基礎》、幻想現實主義的《假面舞會》,對於中國戲劇更具有啟發意義。

  長期堅持文學性、實驗性、民眾性的北京南鑼鼓巷戲劇節,推出了《愛的落幕》《精彩必將繼續》《三姐妹》《馬達加斯加》等外國劇目,以及一批國內戲劇實驗作品。雖然體量未必龐大甚至質量未必盡美,但四兩撥千斤的拔萃之處,仍可帶給中國戲劇難能可貴的耳目一新。

  孟京輝再度出任藝術總監的第四屆烏鎮戲劇節,規模與影響也較往年進一步擴大,可謂中國戲劇全年最具社會關注度的盛事之一。本屆烏鎮戲劇節的外國劇目引進基本延續了上一屆的策劃思路,質量整體穩定,功過皆未極端,倒是整個戲劇節進一步呈現出了力圖雅俗共賞的態勢。

  以及,首都劇場精品劇目邀請展演、愛丁堡前沿劇展、英國國家劇院現場、新蟬中法戲劇連線等引進方的共同努力,中國戲劇觀眾已經可以不出國門盡可了解世界戲劇的現狀。

  戲劇產業

  北上廣之外的力量在崛起

  諸多跡象表明,戲劇這一曾經長期相對簡單、小眾、內聚的產業,內部已經發生轉變。各種來自政府或企業的扶持或投資逐漸“輸血”戲劇產業,繼而開始影響中國戲劇觀眾、創作者對戲劇藝術的取舍,給中國戲劇的未來帶來更多的可能與未知。

  舞台秀、音樂劇等大體量、高成本、廣市場、商業化的演出項目明顯增多,是中國戲劇產業日趨規模化的一個表征。《舞馬》《破銅爛鐵》《藍人秀》等從國外引進的綜合表演、雜技、歌舞、馬戲、多媒體、舞台裝置與效果等各種演藝門類的“秀”,在北京等地引發觀演熱潮。這意味著經過幾年醞釀,“秀”這種集成化、品質化的“演出商品”,已在中國迎來“爆發”時機。《窈窕淑女》《羅密歐與朱麗葉》《莫扎特》等引進自歐美的音樂劇,以及《獅子王》《我,堂吉訶德》《音樂之聲》《不能說的秘密》等中國人創作或制作的音樂劇,也使中國音樂劇市場延續了近幾年大踏步前進的勢頭,進一步培養起了一批又一批的“垂直粉絲”。

  而在2016年整個中國文化產業追逐“IP”的大背景下,改編自小說、影視、動漫、游戲等IP的舞台劇也不甘落后,國內的《三體》《盜墓筆記3》《左耳》甚至國外的《火影忍者》等相繼出現於北京演出市場。

  由話劇改編為電影的《驢得水》《你好,瘋子》也有必要提及,它們象征了中國戲劇與電影產業更為深入的互動關系。這有助於廣大電影觀眾借此了解中國戲劇長期以來積澱的家底,又給戲劇產業帶來了編、導、演人才進一步向電影產業流失的隱憂。

  觀察戲劇產業的另一個重要維度是劇場乃至城市。2016年,若著眼北京,可見2015年底開張的天橋藝術中心異軍突起、佳作連連﹔若放眼全國,可見曾被認為戲劇環境不及北京的上海,正力圖“彎道超車”,以嵌入商業地產的劇場“上劇場”、戲劇節展“表演藝術新天地”等為代表,打出一片戲劇產業的別樣天地。這些新興力量的崛起,暗示著中國戲劇產業的版圖將會在2017年發生結構性變化。

  近幾年,在北京、上海之外的更多中國城市乃至村鎮,如浙江烏鎮、四川德陽、江蘇揚州、黑龍江哈爾濱、寧夏銀川、山東濰坊等地,戲劇演出乃至戲劇節展已如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勢。雖然各地發展路徑未盡相同,戲劇演出、戲劇節展的目的、規模、條件、風格、質量有所參差,但可喜的是,戲劇在中國終於有望走出長期以來“特大城市壟斷”的局面,我們盡可以期待,全國各地將會有更多觀眾走入劇場,領略戲劇藝術的別樣魅力。


  《 人民日報 》( 2017年01月12日 24 版)

(責編:王吉全)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兼容並蓄 深度融合 鴻蒙讓萬物互聯時代…
  2.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3. 回放: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取得圓…
  4. 湖南省委組織部發布一批干部任前公示
  5. 他們今日飛天,天上三個月將這麼過